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WEL)是一种源自中药材墨旱莲(Herba Ecliptae)的香豆草醚类小分子活性物质(化学式C16H10O7)。它作为指标性成分制定了中药材墨旱莲的质量标准,并收录于2010版《中国药典》。蟛蜞菊属植物在亚洲和南美等地常用于治疗脓毒性休克、肝脏疾病、病毒感染和毒蛇咬伤。研究表明,蟛蜞菊内酯可能是蟛蜞菊和墨旱莲中发挥保肝活性的主要化合物之一。
近年来,多项药理研究显示,WEL作为Na+-K+-ATP酶及异构酶Ⅱ型的抑制剂,在抗肝损伤、预防经后骨质疏松、免疫抑制、抗癌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关于其药动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基本信息物理性状:无色片状物(甲醇)
索引编号:2-W0002
化学分类:香豆素(Coumarin)
血浆蛋白结合[1]: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是药动学的重要参数之一,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半衰期。WEL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实验表明,在不同浓度下其蛋白结合率均大于80%,属于高蛋白结合率药物。推测此成分在血浆中主要以结合型存在,且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建议临床合并使用其他药物,并开展体外药物竞争结合实验。
肝细胞作用[3]:WEL可抑制LPS导致的Raw264.7细胞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并具有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显示出较好的护肝效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部分切除术、肝移植及创伤休克等主要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WEL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中COX-2、NO及TNF-α的表达来发挥抗炎和保护作用。
抗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4]: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WEL在预防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有效性和机制。这些结果为开发新型保肝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用途用于含量测定、鉴定和药理实验等。
药理药效:抗肝毒作用、止血作用、5-脂氧化酶的选择性抑制剂(IC50为2.5μM)、抗蛇毒作用(中和南美响尾蛇的毒液,用作蛇咬解毒剂)。
可溶于甲醇、DMSO等溶剂,不溶于石油醚、二氯甲烷、氯仿。
来源:来源于菊科植物墨旱莲(Eclipta prostrata L.)的地上部分。
[1] 方悦, 黄学娟, 尤心怡, 尹智勇, 张朝凤, 张勉. 蟛蜞菊内酯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 03: 246-248.
[2] 陈蕙芳 主编. 植物活性成分辞典•第二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第1121-1122页.
[3] 陈杰, 李瑞明, 许静, 官碧琼, 罗子玲. 蟛蜞菊内酯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COX-2、NO及TNF-α的影响[A]. 广东省药学会. 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 广东省药学会, 2013: 6.
[4] 许静, 陈杰, 孙萍萍, 袁芳. 蟛蜞菊内酯抗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09: 2058-2059.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1-hydroxy-3-methoxy-8,9-diisopropyloxy-benzo[4,5]furo[3,2-c]chromen-6-one | 1023744-97-9 | C22H22O7 | 398.412 |
4,5-二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 | 4,5-dihydroxy-7-methoxy coumarin | 67964-24-3 | C10H8O5 | 208.171 |
—— | 5,7-diacetoxyl-2-chromenone | 21524-17-4 | C13H10O6 | 262.219 |
5,7-二羟基香豆素 | 5,7-dihydroxy-2H-chromen-2-one | 2732-18-5 | C9H6O4 | 178.144 |
4,5,7-三羟基香豆素 | 4,5,7-trihydroxycoumarin | 17575-26-7 | C9H6O5 | 194.144 |
—— | 4-amino-5,7-dihydroxycoumarin | 162888-73-5 | C9H7NO4 | 193.159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1,3,8,9-tetramethoxy-6H-benzofuro[3,2-c]chromen-6-one | 1805-77-2 | C19H16O7 | 356.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