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丙二酸二乙酯,;胡萝卜酸乙酯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Diethyl malonate;Malonic ester |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 |
Synonyms: | |
CAS No.: | 105-53-3 |
分子式: | C 7 H 12 O 4 |
分子量: | 160.17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纯化学品 混合物 | ||||||
化学品名称:丙二酸二乙酯,;胡萝卜酸乙酯 |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
侵入途径: |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
健康危害: | 本品对眼睛、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目前,未见对人损害的报道。 |
环境危害: | |
燃爆危险: |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
眼睛接触: |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
吸入: |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 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 |
闪点(℃): | 93.3 |
自燃温度(℃): | 无资料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最小点火能(mJ): | |
爆燃点: | |
爆速: | |
最大燃爆压力(MPa): | |
建规火险分级: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切断火源。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未制订标准美国 |
监测方法: | |
工程控制: |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
呼吸系统防护: | 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建议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身体防护: | 穿工作服。 |
手防护: | 戴防护手套。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特别注意眼和呼吸道的防护。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透明液体,微具芳香气味。 |
pH: | |
熔点(℃): | -49.8 |
沸点(℃): | 198.9 |
相对密度(水=1): | 1.06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4.58 |
饱和蒸气压(kPa): | 1.33(81℃) |
燃烧热(kJ/mol): | |
临界温度(℃): | |
临界压力(MPa): |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
闪点(℃): | 93.3 |
引燃温度(℃): | 无资料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分子式: | C 7 H 12 O 4 |
分子量: | 160.17 |
蒸发速率: | |
粘性: | |
溶解性: |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三氯丙烷、苯。 |
主要用途: | 用于有机合成,也是染料、香料的中间体,并作为医药的原料。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
禁配物: | 酸类、碱类、氧化剂、还原剂。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属低毒类,对皮肤有轻度刺激。 LD50:>1600mg/kg(大鼠经口);>10000mg/kg(豚鼠经皮) LC50: |
急性中毒: | |
慢性中毒: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刺激性: | |
致敏性: | |
致突变性: | |
致畸性: | |
致癌性: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 |
生物降解性: | |
非生物降解性: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 | |
废弃处置方法: |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
废弃注意事项: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危险货物编号: | |
UN编号: | |
包装标志: | |
包装类别: | |
包装方法: | |
运输注意事项: |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车船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否则不得装运其它物品。船运时,配装位置应远离卧室、厨房,并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
RETCS号: | |
IMDG规则页码: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参考文献: |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
填表时间: | 年月日 |
填表部门: | |
数据审核单位: | |
修改说明: | |
其他信息: | 3 |
MSDS修改日期: | 年月日 |
丙二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制药、香料、食品添加剂、聚酯等工业,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特别是在医药领域,丙二酸二乙酯被广泛用于合成巴比安酸、氨基酸、维生素B1、B2和B6,以及多种药物如安眠药和苯基保泰松。
性质丙二酸二乙酯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由于其分子中的亚甲基氢容易被多种基团取代,生成多种衍生物。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药、工业染料及液晶材料等行业。这种无色液体具有甜的醚气味,并能与醇和醚混溶,溶于氯仿、苯等有机溶剂,稍溶于水。20℃时水中溶解度为2.08g/100ml。
食品添加剂最大允许使用量及残留标准丙二酸二乙酯作为食品用香料,在GB 2760中用于配制香精的各香料成分不得超过其最大允许使用量和最大允许残留量。具体应用时需遵循相关法规要求。
化学性质丙二酸二乙酯为无色液体,具有甜的醚气味,并能与醇、醚混溶,溶于氯仿、苯等有机溶剂。它在水中稍溶,在20℃时溶解度为2.08g/100ml。
用途丙二酸二乙酯主要用于制备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的重要中间体,可用于生产磺酰脲类除草剂(如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烟嘧磺隆等),以及在医药中作为磺胺药和巴比妥的中间体。此外,它还可用于气相色谱固定液来检定氨和钾,并广泛应用于水果型香精的配制。
生产方法 氰化酯化法丙二酸二乙酯的传统生产方法为氰化酯化法:以氯乙酸为原料,在30℃用水溶解后,加入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至7。随后在92-95℃条件下滴加氰化钠进行氰化反应1小时。接着加入碱液并加热反应1小时,进行水解。之后除去水分,并加入乙醇和甲苯,滴加少量硫酸,在68-70℃下反应3小时完成酯化过程。分层后取酯层减压蒸馏即得成品。
催化羰基化法近年来开发的新工艺主要以催化羰基化法为主,即将氯乙酸、一氧化碳和乙醇作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一步反应合成丙二酸二乙酯。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且减少了传统氰化酯化法的环境污染。
氰乙酸钠法另一种生产方法是通过氰乙酸与乙醇直接酯化获得丙二酸二乙酯。
另一种生产方法还有一种生产方式,是将丙二酸和乙醇在苯介质中共沸蒸馏酯化得到。另外,也可以通过丙二酸钠与乙醇在硫酸催化下进行酯化后蒸馏制备。原料消耗定额为:氯乙酸(95%)650kg/t、氰化钠(95%)340kg/t、乙醇(95%)910kg/t。
总体来看,丙二酸二乙酯因其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工业价值,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丙二酸单乙酯 | Monoethyl malonate | 1071-46-1 | C5H8O4 | 132.116 |
丙二酸二甲酯 | malonic acid dimethyl ester | 108-59-8 | C5H8O4 | 132.116 |
丙二酸叔丁基乙酯 | tert-Butyl ethyl malonate | 32864-38-3 | C9H16O4 | 188.224 |
丙二酸单乙酯的酸酐 | anhydride of malonic acid monoethyl ester | 140428-80-4 | C10H14O7 | 246.217 |
—— | 1,5,14,18-tetraoxacyclohexacosane-2,4,15,17-tetraone | 474781-09-4 | C22H36O8 | 428.523 |
酮基丙二酸二乙酯 | Diethyl ketomalonate | 609-09-6 | C7H10O5 | 174.153 |
氯代丙二酸二乙酯 | diethyl 2-chloromalonate | 14064-10-9 | C7H11ClO4 | 194.615 |
—— | diethyl iodomalonate | 73817-95-5 | C7H11IO4 | 286.066 |
溴代丙二酸二乙酯 | Diethyl 2-bromomalonate | 685-87-0 | C7H11BrO4 | 239.066 |
—— | Monothiomalonsaeure-O,O-diethylester | 16516-12-4 | C7H12O3S | 176.236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ethyl methyl malonate | 6186-89-6 | C6H10O4 | 146.143 |
丙二酸单乙酯 | Monoethyl malonate | 1071-46-1 | C5H8O4 | 132.116 |
丙二酸二丙酯 | dipropyl malonate | 1117-19-7 | C9H16O4 | 188.224 |
丙二酸二异丙酯 | diisopropyl malonate | 13195-64-7 | C9H16O4 | 188.224 |
—— | malonic acid bis-(2-methoxy-ethyl ester) | 61782-22-7 | C9H16O6 | 220.222 |
丙二酸二丁酯 | di-n-butyl malonate | 1190-39-2 | C11H20O4 | 216.277 |
—— | Ethyl (2-chloroethyl) malonate | 500310-01-0 | C7H11ClO4 | 194.615 |
—— | bis(2-chloroethyl) malonate | 1605-30-7 | C7H10Cl2O4 | 229.06 |
—— | allyl ethyl malonate | 15973-34-9 | C8H12O4 | 172.181 |
—— | malonic acid bis(2-(2-(2-methoxyethoxy)ethoxy)ethyl ester | 173201-34-8 | C17H32O10 | 396.435 |
(E)-2-Chloro-3-(2-cyanovinyl)-9,10-dimethoxy-4-oxo-6,7-dihydro-4H-pyrido[2,1-a] isoquinoline- 1-carbonitrile (5) was obtained by treatment of the 2-chloro-3-formylpyrido[2,1-a]isoquinoline derivative 3 with 2-(triphenylphosphoranylidene)acetonitrile (4). Treatment of 5 with sodium azide afforded the corresponding azido compound 6 which could be reduced by sodium dithionite to compound 7. A novel isoquinolino[2,1-g][1,6]naphthyridine derivative 11 was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phenyl isothiocyanate with the phosphorane compound 8, which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ompound 6 with triphenylphosphine. Treatment of 5 with amines 12a-c and thiophenols 14a-c in refluxing ethanol afforded the corresponding substitution products 13a-c and 15a-c, respectively. Also, the reaction of 1 with a-oxo hydroxamoyl chlorides 16 was reinvestigated, and the synthesized pyrazoloisoquinolines 19a-f and pyridazinopyrazoloisoquinolines 20a, e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