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aprevir是一种仿肽类药物,模仿被病毒蛋白酶切割的HCV多肽序列,这是HCV复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作为一种对HCV具有特异靶向作用的药物,Telaprevir可能代表了治疗丙型肝炎的新时代。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表明,该药能显著影响病毒复制。
在慢性丙型肝炎的一期临床试验中,经过1~2周的治疗,患者的HCV RNA水平明显降低。然而,短期治疗后停药会导致病毒反弹,且很容易产生对Telaprevir的耐药性。Telaprevir是针对HCV蛋白酶的一种特异性抑制剂,通过推理性药物设计从HCV分子结构中得到。
将它与长效干扰素联合使用,可以显著增强抗病毒效果,减少病毒抵抗的发生几率。一项研究显示,在接受Telaprevir、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短期治疗后,再单独使用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48周的治疗,能够实现持续病毒反应。
此外,Telaprevir可以与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12周,或者仅采用前两种药物治疗12周或48周。其他药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但结果并不理想。在McHutchison的一项研究中,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48周的持续治疗,并未比24周更有效,其持续性病毒反应率分别为67%、61%。
II期试验显示,在慢性丙型肝炎的一线治疗方案中,结合使用Telaprevir、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连续治疗24周,可以提高一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性病毒反应率,并避免长期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及减少医疗费用。然而,Telaprevir也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贫血、呕吐、腹泻、全身瘙痒和皮疹等。
早期研究中,当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几乎所有患者的HCV水平在几周内下降至无法检测的水平。接受此疗法的患者复发率更低,并且持续性病毒反应率更高,这可能归因于它能有效防止病毒复制和复发。Telaprevir作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药,正引领着靶向HCV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新时代。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2-(tert-butoxycarbonyl)octahydrocyclopenta[c]pyrrole-1-carboxylic acid | —— | C13H21NO4 | 255.314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1S,3aR,6aS)-八氢环戊烯并[c]吡咯-1-羧酸叔丁酯 | tert-butyl (1S,3aR,6aS)-octahydrocyclopenta[c]pyrrole-1-carboxylate | 714194-68-0 | C12H21NO2 | 211.304 |
(1S,3AR,6AS)-六氢环戊并[C]吡咯-1,2(1H)-二甲酸 2-叔丁酯 | (1S,3aR,6aS)-2-(tert-butoxycarbonyl)octahydrocyclopenta[c]pyrrole-1-carboxylic acid | 597569-42-1 | C13H21NO4 | 255.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