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丁二酸;琥珀酸 |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Succinic acid;Amber acid |
|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 |
| Synonyms: | |
| CAS No.: | 110-15-6 |
| 分子式: | C 4 H 6 O 4 |
| 分子量: | 118.09 |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 纯化学品 混合物 | |||
| 化学品名称:丁二酸;琥珀酸 | |||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 危险性类别: | |
| 侵入途径: | 吸入 食入 |
| 健康危害: | 大剂量口服可引起非特异性呕吐和腹泻。对眼睛、皮肤、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工业上使用时,未见职业性损害的报道。 |
| 环境危害: |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
| 燃爆危险: |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 皮肤接触: |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
| 眼睛接触: |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
| 吸入: |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
| 食入: | 误服者用水漱口,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 危险特性: |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刺激性烟气。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
|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 |
|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 |
| 闪点(℃): | 无资料 |
| 自燃温度(℃): | 无资料 |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 最小点火能(mJ): | |
| 爆燃点: | |
| 爆速: | |
| 最大燃爆压力(MPa): | |
| 建规火险分级: |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 应急处理: | 切断火源。戴好防毒面具,穿一般消防防护服。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 操作注意事项: | 密闭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未制订标准美国 |
| 监测方法: | |
| 工程控制: | 密闭操作。 |
| 呼吸系统防护: |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
| 眼睛防护: |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 身体防护: | 穿防酸碱工作服。 |
| 手防护: | 戴橡皮胶手套。 |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或白色、无嗅而具有酸味的固体。 |
| pH: | |
| 熔点(℃): | 185 |
| 沸点(℃): | 235(分解) |
| 相对密度(水=1): | 1.57(15℃) |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
| 饱和蒸气压(kPa): | |
| 燃烧热(kJ/mol): | |
| 临界温度(℃): | |
| 临界压力(MPa): | |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
| 闪点(℃): | 无资料 |
| 引燃温度(℃): | 无资料 |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 分子式: | C 4 H 6 O 4 |
| 分子量: | 118.09 |
| 蒸发速率: | |
| 粘性: | |
| 溶解性: |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甘油。 |
| 主要用途: | 用于医药、香料、染料和漆的制造。 |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
| 禁配物: | 碱类、氧化剂、还原剂。 |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 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 急性毒性: | 研究表明,本品及其钾盐、镁盐无全身任何毒作用。 LD50:2260mg/kg(大鼠经口) LC50: |
| 急性中毒: | |
| 慢性中毒: |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 刺激性: | |
| 致敏性: | |
| 致突变性: | |
| 致畸性: | |
| 致癌性: |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 生态毒理毒性: | |
| 生物降解性: | |
| 非生物降解性: |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 废弃物性质: | |
| 废弃处置方法: |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
| 废弃注意事项: |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 |
| 危险货物编号: | |
| UN编号: | |
| 包装标志: | |
| 包装类别: | |
| 包装方法: | |
| 运输注意事项: |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
| RETCS号: | |
| IMDG规则页码: |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
|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 参考文献: |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
| 填表时间: | 年月日 |
| 填表部门: | |
| 数据审核单位: | |
| 修改说明: | |
| 其他信息: | 3 |
| MSDS修改日期: | 年月日 |
琥珀酸作为调味剂和增味剂,在食品行业可用于酒、饲料、糖果等的调味。此外,它还可作改良剂、风味物质及抗菌剂。在医药工业中,可用其生产磺胺药、维生素A、维生素B等抗痉挛剂、松痰剂、利尿剂和止血药物。作为化学试剂,琥珀酸用作碱量法标准试剂、缓冲剂、气相色谱对比样品,并可作为润滑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原料。在电镀行业中,它可用于防止金属溶蚀和点蚀。此外,还可用作表面活性剂、清洁剂添加剂和起泡剂。
应用丁二酸在化学工业中用于生产染料、醇酸树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离子交互树脂及农药等;还可作为分析试剂、食品铁质强化剂及调味剂。
含量分析精确称取试样约250mg,溶于25ml新煮沸并已冷却的水中,加酚酞试液(TS-167)数滴,用0.1mol/L氢氧化钠滴定至出现浅红色,并至少维持30s。每ml0.1mol/L氢氧化钠相当于琥珀酸(C4H6O4)5.904mg。
使用限量GRAS(FDA,§184.1091,2000)。
ADI不作特殊规定(EEC,1990)。
L50 2260mg/kg(大鼠,经口)。
琥珀酸作为食品用香料,用于配制香精的各香料成分不得超过在GB 2760中的最大允许用量和残留标准。
用途(续)丁二酸还可用作医药、香料、染料和漆的制造。碱量法标准可用于检定铈、铜、镧、钍、镱、钇和亚硝酸盐,分离和测定铁和铝,缓冲剂,有机合成,气相色谱对比样品。
用途(续)丁二酸用作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在涂料、染料、粘合剂及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由丁二酸生产的醇酸树脂具有良好的曲挠性、弹性和抗水性。其二苯基酯是合成蒽醌染料的中间体,与氨基蒽醌反应后生成蒽醌染料。在医药工业中可用于生产磺胺药、维生素A、维生素B和止血药等。
生产方法琥珀酸主要存在于琥珀及其他多种植物、动物组织中。其工业制法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此外,其制备方法还包括顺丁烯二酸催化加氢,常用兰尼镍或钯作催化剂。也可用石蜡氢化产品分离或轻油在150~180℃、3.92~4.41 MPa压力下,在钴/镍催化剂存在下,用空气氧化得到丁二酸。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琥珀半醛 | Succinic semialdehyde | 692-29-5 | C4H6O3 | 102.09 |
| 4-羟基丁酸 | 4-hydroxybutanoic acid | 591-81-1 | C4H8O3 | 104.106 |
| 丁酸 | butyric acid | 107-92-6 | C4H8O2 | 88.1063 |
| 丁二酸单甲酯 | Monomethyl succinate | 3878-55-5 | C5H8O4 | 132.116 |
| 丁二酸二甲酯 | Dimethyl succinate | 106-65-0 | C6H10O4 | 146.143 |
| 正戊酸 | n-Pentanoic acid | 109-52-4 | C5H10O2 | 102.133 |
| 乙酰丙酸 | levulinic acid | 123-76-2 | C5H8O3 | 116.117 |
| 炔丙基脲 | 4-pentynoic acid | 6089-09-4 | C5H6O2 | 98.1014 |
| 4-戊烯酸 | 4-pentenoic acid | 591-80-0 | C5H8O2 | 100.117 |
| 4-氨基丁酸 | 4-amino-n-butyric acid | 56-12-2 | C4H9NO2 | 103.121 |
| 丙酸 | propionic acid | 79-09-4 | C3H6O2 | 74.0794 |
| DL-3-羟基丁酸 | 3-Hydroxybutyric acid | 300-85-6 | C4H8O3 | 104.106 |
| 己酸 | hexanoic acid | 142-62-1 | C6H12O2 | 116.16 |
| 丁酰胺酸 | succinamic acid | 638-32-4 | C4H7NO3 | 117.104 |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4-羟基丁酸 | 4-hydroxybutanoic acid | 591-81-1 | C4H8O3 | 104.106 |
| 丁酸 | butyric acid | 107-92-6 | C4H8O2 | 88.1063 |
| 丁二酸单甲酯 | Monomethyl succinate | 3878-55-5 | C5H8O4 | 132.116 |
| 丁二酸二甲酯 | Dimethyl succinate | 106-65-0 | C6H10O4 | 146.143 |
| —— | O,O'-dideuterio-succinic acid | 3008-33-1 | C4H6O4 | 120.073 |
| 丁烷二过氧酸 | Diperbernsteinsaeure | 2279-96-1 | C4H6O6 | 150.088 |
| 乙酰丙酸 | levulinic acid | 123-76-2 | C5H8O3 | 116.117 |
| 4-氨基丁酸 | 4-amino-n-butyric acid | 56-12-2 | C4H9NO2 | 103.121 |
| 3-氰基丙酸 | 3-cyanopropanoic acid | 16051-87-9 | C4H5NO2 | 99.0892 |
| 丙酸 | propionic acid | 79-09-4 | C3H6O2 | 74.0794 |
| 丁酸甲酯 | Methyl butyrate | 623-42-7 | C5H10O2 | 102.133 |
| 丁酰胺酸 | succinamic acid | 638-32-4 | C4H7NO3 | 117.104 |
| —— | succinic acid monochloride | 4938-01-6 | C4H5ClO3 | 136.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