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匹罗星(Mupirocin)又名假单孢菌酸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皮肤表面抗菌制剂。1985年,葛兰素史克以“百多邦”(Bactroban)为商品名推向市场,并于1987年获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上市使用。我国在1993年批准中美史克制药生产和销售该药品。莫匹罗星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细菌感染疾病。
适应症莫匹罗星主要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由革兰氏阳性球菌导致的原发性皮肤感染,如脓疱病、疖肿及毛囊炎等;同时也适用于湿疹合并感染、溃疡合并感染、创伤合并感染等继发性皮肤感染。其抗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合成来实现。
局部外用抗生素百多邦软膏的原料药即为莫匹罗星,这是一种新型局部外用抗生素。它是由荧光假单胞菌培养液中产生的代谢物——假单胞菌A所构成。莫匹罗星通过可逆性地与异亮氨酸转移RNA合成酶结合,阻止异亮氨酸掺入,从而终止细胞内含异亮氨酸的蛋白质合成并导致细菌死亡。
在低浓度时具有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时则有杀菌作用。莫匹罗星对与皮肤感染相关的革兰阳性球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高度敏感;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及红斑丹毒丝菌也有效,但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无明显活性,仅部分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和淋球菌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它对厌氧菌以及皮肤正常菌群不敏感,并且对真菌的效力较低。
体外试验显示,莫匹罗星在酸性条件下比碱性条件更有效,在人血清存在时活性降低1/10至1/20。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对于大多数敏感葡萄球菌为0.01~0.25mg/L;链球菌为0.06~0.5mg/L,李斯特菌则为8mg/L。
莫匹罗星主要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包括原发性皮肤感染如脓疱疮、毛囊炎及疖痈等;以及继发性皮肤感染如湿疹、异位性皮炎、皮肤溃疡、手术伤口、小面积烧伤、皮肤外伤;还可用作小伤口、切口及其他灭菌性病损的预防感染。
不良反应局部应用通常无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皮肤灼热感或刺痛感、氨基转移酶升高、瘙痒、干燥及红斑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率较低(不到3%),且一般可以耐受无需停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非敏感菌过度生长;鼻用剂可能引起头痛、味觉障碍、鼻炎和其他呼吸系统症状。
注意事项莫匹罗星为乙醚结晶状物质,熔点在77~78℃之间。旋光度:[α]20D-19.3°(C=1,甲醇)。紫外吸收最大值在222nm处,ε14500。
用途莫匹罗星是一种局部用抗生素,用于治疗急性原发性皮肤细菌感染,如毛囊炎、脓疱病等。一般应用于皮肤病炎症及湿疹等症状,并制成市面上的莫匹罗星软膏。
生产方法莫匹罗星是由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代谢物之一——假单胞菌酸A所构成。包括假单胞菌酸A、B、C、D,其中主要成分即为莫匹罗星。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9-[(E)-3-甲基-4-[3,4,5-三羟基-5-[[3-(3-羟基丁烷-2-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四氢吡喃-2-基]丁-2-烯酰基]氧基壬酸 | pseudomonic acid B | 40980-51-6 | C26H44O10 | 516.629 |
—— | monic acid A | 66262-68-8 | C17H28O7 | 344.405 |
—— | Ethyl monate C | 73590-30-4 | C19H32O6 | 356.459 |
—— | mupirocin F1 | 944069-01-6 | C26H42O9 | 498.614 |
—— | (E)-5,9-anhydro-6,7-O-cyclohexylidene-2,3,4,8-tetradeoxy-8-C-(ethoxycarbonyl)methyl-3-methyl-D-allo-non-2-enitol | 115888-77-2 | C20H32O6 | 368.47 |
—— | mupirocin P | —— | C26H42O10 | 514.613 |
—— | (E)-5,9-anhydro-6,7-O-cyclohexylidene-2,3,4,8-tetradeoxy-8-C-(ethoxycarbonyl)methyl-3-methyl-D-allo-non-2-enal | 115888-76-1 | C20H30O6 | 366.455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methyl pseudomonate A | —— | C27H46O9 | 514.657 |
—— | monic acid A | 66262-68-8 | C17H28O7 | 344.405 |
—— | 4OH-pseudomonic acid A | —— | C26H44O10 | 516.629 |
伪单胞菌酸C | 9-(((E)-4-((2S,3R,4R,5S)-3,4-dihydroxy-5-((4R,5S,E)-5-hydroxy-4-methylhex-2-en-1-yl)tetrahydro-2H-pyran-2-yl)-3-methylbut-2-enoyl)oxy)nonanoic acid | 71980-98-8 | C26H44O8 | 484.631 |
—— | <2S-<2α(E),3β,4β,5α(2E,4S*,5R*)>>-9-<<3-methyl-1-oxo-4- |
72042-22-9 | C27H46O8 | 498.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