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ed-Al | 22722-98-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ed-Al
英文别名
aluminum;sodium;hydride;2-methoxyethanolate
Red-Al化学式
CAS
22722-98-1
化学式
Al*2C3H7O2*2H*Na
mdl
——
分子量
202.162
InChiKey
JOKHLQQNMZYXI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96-402°C
  • 密度:
    1.036 g/mL at 25 °C
  • 闪点:
    40 °F
  • 溶解度:
    与芳烃、乙醚、四氢呋喃、二甲醚和二甲基甲酰胺混溶。与脂肪烃不混溶。
  • 暴露限值:
    ACGIH: TWA 20 ppmOSHA: Ceiling 300 ppm; TWA 200 ppmNIOSH: IDLH 500 ppm; TWA 100 ppm(375 mg/m3); STEL 150 ppm(560 mg/m3)
  • LogP:
    -2.64 at 25℃ and pH7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27
  • 重原子数:
    7.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32.29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4.3
  • 危险品标志:
    F,C
  • 安全说明:
    S16,S26,S36/37/39,S43,S45,S46,S62
  • 危险类别码:
    R67,R63,R14/15,R11,R48/20,R34,R65
  • WGK Germany:
    2
  • 海关编码:
    293190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399 4.3/PG 1
  • 危险类别:
    4.3
  • 包装等级:
    I

SDS

SDS:9db0b02886513bf84b55a134de5757b7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概述

红铝的英文商品名称为Red-Al,其中“Red”应为“还原”的简称。由于翻译时误将“Red”译为“红”,导致中文名误译为「红铝」。实际上,按照其原意,应译为「还原铝」。红铝和氢化铝锂都是含铝的还原剂,不过前者在芳香族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而后者则不溶解于芳香族溶剂。

红铝溶液是一种含有70%红铝的甲苯溶液,并已商品化。与氢化铝锂相比,在湿气及空气中的稳定性更高,热稳定性也较高,允许受热至200°C。其衍生物在部分还原反应(partial reduction)中有广泛应用。

红铝应用 醋酸酯的还原

利用红铝(sodium bis(2-methoxyethoxy)aluminum hydride)或氢化铝锂,可以选择性地将炔丙醇还原为(反式)E-烯丙醇。该过程首先涉及羟基与红铝的反应,进行分子内的氢转移生成烯基碳负离子,随后通过处理得到产物。

形成的烯基铝负离子(五元环中间态)可以与各种亲电子试剂反应,从而实现不同化合物的合成,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用还原剂

红铝通常用于羰基的还原。例如,氰基可以通过该还原剂还原为醛;环氧化物则可被还原为醇等。

此外,红铝常作为酯还原为醛时使用的试剂。常用的试剂还包括DIBAL和双(2-甲氧基乙氧基)氢化铝钠(SBMEA,即红铝)。与DIBAL相比,SBMEA的选择性更高,在低温下对酰胺、腈及叔丁酯均无影响。

用途

红铝作为一种还原剂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具有独特活性。它是一种溶于有机溶剂的高效还原剂,其还原能力介于NaBH4和LiAlH4之间。由于其非易燃性以及长期储存时至170°C的稳定性,与氧化铝锂相比是更安全的替代品。

红铝在工业上的主要用途包括酯酸胺的还原、格林钠反应中的活化及聚合催化等。此外,在许多天然产物合成中,红铝因其良好的选择性和高活性而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易于处理和高效的还原能力,红铝溶液成为了一系列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Cerny,M.; Malek,J., Collection of Czechoslovak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76, vol. 41, p. 119 - 130
    摘要:
    DOI:
  • 作为试剂:
    描述:
    (-)-(S)-癸-1-炔-3-醇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silver nitrateRed-Al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丙酮 为溶剂, 反应 20.0h, 生成 (S,E)-1-bromodecan-1-en-3-ol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聚炔类毒芹提取物(S)-Virol C及其合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炔类毒芹提取物(S)-Virol?C,它的化学式如下:本发明合成过程中不需要手性源试剂;由于采用了不对称加成的方法获得高光学活性的重要中间体,降低了成本并简化了反应操作和合成路线,使制备过程更加高效和环保。
    公开号:
    CN105585450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rrico, John J.; Sharp, Kenneth G., Inorganic Chemistry, 1989, vol. 28, # 11, p. 2177 - 2180
    作者:D'Errico, John J.、Sharp, Kenneth G.
    DOI:——
    日期:——
  • Wielstra, Ytsen; Gambarotta, Sandro; Spek, Anthony L., Organometallics, 1990, vol. 9, # 3, p. 572 - 577
    作者:Wielstra, Ytsen、Gambarotta, Sandro、Spek, Anthony L.
    DOI:——
    日期:——
  • Huckett, Sara C.; Angelici, Robert J., Organometallics, 1988, vol. 7, # 7, p. 1491 - 1500
    作者:Huckett, Sara C.、Angelici, Robert J.
    DOI:——
    日期:——
  • Elimination process from the [(diphenylphosphino)methyl]zirconium hydride [Cp2ZrH(CH2PPh2)]n
    作者:Yveline Raoult、Robert Choukroun、Claudine Blandy
    DOI:10.1021/om00043a027
    日期:1992.7
    The synthesis of [Cp2ZrH(CH2PPh2)]n, 1, and its chemical behavior toward different organic or organometallic substrates are described. The chemical reduction of the hydride 1 produced a paramagnetic Zr(III) species formulated as [CpZr(eta-2-CH2PPh2)2], and a redistribution reaction from the unstable [Cp2ZrH(CH2PPh2)]- is suggested. The thermolytic experiment of 1 led to the Zr(III) species "Cp2ZrH" and [Cp2Zn(eta-2-CH2PPh2)], and a mechanistic pathway implying the reductive elimination of the phosphine CH3PPh2 is proposed. Indirect evidence comes from the thermolysis of [Cp2ZrD(CH2PPh2)]n and [(C5D5)2ZrD(CH2PPh2)]n or from the reactivity of 1 With PhC=CPh, Cp2Zr(Ph)2, or Cp2Zr(eta-4-butadiene). A Zr(IV)-Zr(II) homodimetallic hydride [Cp2Zr(mu-H)(mu-CH2PPh2)ZrCp2] is postulated a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decomposition scheme of 1.
  • Malek,J. et al., Collection of Czechoslovak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74, vol. 39, p. 2656 - 2666
    作者:Malek,J. et a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