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间甲基苯甲酸 | 99-04-7

中文名称
间甲基苯甲酸
中文别名
间甲苯甲酸;3-甲基苯甲酸;间甲苯酸;间甲酸
英文名称
m-Toluic acid
英文别名
m-methylbenzoic acid;3-methylbenzoic acid;3‐methylbenzoic acid
间甲基苯甲酸化学式
CAS
99-04-7
化学式
C8H8O2
mdl
MFCD00002523
分子量
136.15
InChiKey
GPSDUZXPYCFOS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07-113 °C (lit.)
  • 沸点:
    263 °C (lit.)
  • 密度:
    1.054 g/mL at 25 °C (lit.)
  • 闪点:
    150 °C
  • 溶解度:
    溶于乙醇和乙醚。
  • LogP:
    2.37
  • 物理描述:
    M-toluic acid appears as white to yellowish crystals or mostly yellow flaky solid (with some white flakes). Has a floral-honey odor. (NTP, 1992)
  • 蒸汽压力:
    1 mm Hg at 207 °F (NTP, 1992)
  • 保留指数:
    1249
  • 稳定性/保质期:
    1. 避免与强氧化剂和强碱接触。 2. 存在于烤烟烟叶、白肋烟烟叶、香料烟烟叶以及烟气中。 3. 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5
  • 拓扑面积:
    37.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ADMET

毒理性
  • 副作用
职业性肝毒素 - 第二性肝毒素:在职业环境中的毒性效应潜力是基于人类摄入或动物实验的中毒病例。
Occupational hepatotoxin - Secondary hepatotoxins: the potential for toxic effect in the occupational setting is based on cases of poisoning by human ingestion or animal experimentation.
来源:Haz-Map, Information on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品标志:
    Xn
  • 安全说明:
    S22,S24/25,S36
  • 危险类别码:
    R22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16390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NONH for all modes of transport
  • RTECS号:
    XU1200000
  • 包装等级:
    Z01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80,P305+P351+P338
  • 危险性描述:
    H302
  • 储存条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避免混合存储。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库区应准备合适材料以回收泄漏物。

SDS

SDS:fecc5b1ab735c0b1b6c73f0691a25495
查看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间甲苯甲酸;3-甲基苯甲酸
化学品英文名称: m-Toluic acid;m-Methylbenzoic acid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 99-04-7
分子式: C 8 H 8 O 2
分子量: 136.15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化学品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间甲苯甲酸;3-甲基苯甲酸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健康危害: 在一般情况下接触无明显危险性。其热蒸气能对眼睛、皮肤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 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闪点(℃): 无资料
自燃温度(℃): 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切断火源。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工作服。收集于塑料桶内,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 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未制订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皮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亮黄色鳞状固体。
pH:
熔点(℃): 110-111
沸点(℃): 273
相对密度(水=1): 1.05(11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饱和蒸气压(kPa):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 无资料
引燃温度(℃): 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分子式: C 8 H 8 O 2
分子量: 136.15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 溶于水,易溶于醇、醚。
主要用途: 用于染料、药品、农药和塑料合成。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碱。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属低毒类 LD50:>3200mg/kg(大鼠经口);1630mg/kg(小鼠经口) LC50: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UN编号: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
运输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RETCS号: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 年月日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4
MSDS修改日期: 年月日

制备方法与用途

化学性质
间甲基苯甲酸是一种白色或黄色晶体,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沸水,并能溶解于乙醇和乙醚。

用途
间甲基苯甲酸主要用于生产高效避蚊剂、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间甲苯甲酰氯和间甲苯腈等。它还可作为药物甲苯二乙胺的中间体,同时也用于农药和其他化工产品的制造。此外,该物质还用作有机合成中的中间体,并在农药工业中制取杀菌剂磷酰胺;同时,也可用于香料和电影胶片。

生产方法
间甲基苯甲酸由间二甲苯催化氧化得到。以环酸钴作为催化剂,在125-135℃的温度下用空气进行氧化反应,压力约为0.25MPa。每吨产品的生产消耗间二甲苯约1700千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1
    • 2
    • 3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1
    • 2
    • 3
    • 4
    • 5
    •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间甲基苯甲酸三乙基硅烷potassium permanganate 、 [ruthenium(II)(η6-1-methyl-4-isopropyl-benzene)(chloride)(μ-chloride)]2 、 palladium diacetate 、 三甲基乙酸酐 、 sodium carbonate 、 potassium carbonate 、 tricyclohexylphosphine tetrafluoroborate 、 1,4-双(二苯基膦)丁烷 作用下, 以 N-甲基吡咯烷酮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5.0h, 生成 4-苯基苯甲酸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钯催化将羧酸高选择性降压还原为芳烃†
    摘要:
    芳基羧酸是化学合成中最丰富的底物之一,是无痕导向基团的完美例子,它是药物、天然产物和聚合物制备过程中许多过程的核心。在此,我们描述了一种通过明确定义的 Pd(0)/( II) 催化循环。该方法显示出非常广泛的底物范围,能够通过氧化还原中性机制将经典的酰基还原导向选择性脱羰。该反应的实用性在药物和天然产物的直接去功能化中得到了强调,并在与原脱羧正交的温和、氧化还原中性条件下使用可去除羧酸的一系列无痕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强调。进行了广泛的 DFT 计算以证明可逆氧化加成的优选选择性,并表明通用的氢原子转移 (HAT) 途径是可操作的。
    DOI:
    10.1039/c9sc00892f
  • 作为产物:
    描述:
    3-甲基苄胺叔丁基过氧化氢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73%的产率得到间甲基苯甲酸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串联邻萘醌催化和 TBHP 促进的氧化序列将伯胺一锅直接氧化成羧酸
    摘要:
    胺到羧酸的串联氧化序列是通过o -NQ 催化的胺有氧氧化成亚胺,然后是自由基引发的 TBHP 促进的亚胺中间体氧化。从机制上讲,通过 TBAI 的帮助促进了o- NQ 催化剂体系的选择性亚胺形成,这在随后 TBHP 促进的亚胺衍生物氧化以将亚胺分解为醛和胺中也很关键。反过来,释放的胺重新进入o - NQ 催化循环以产生亚胺中间体。
    DOI:
    10.1002/chem.202103450
  • 作为试剂:
    描述:
    对硝基苯甲醛3-戊酮 在 (S)-N-((1R,2R)-2-(1,3-dioxoisoindolin-2-yl)cyclohexyl)pyrrolidine-2-carboxamide 、 间甲基苯甲酸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72.0h, 生成 (1R,2S)-1-hydroxy-2-methyl-1-(4-nitrophenyl)pentan-3-one1-羟基-2-甲基-1-(4-硝基苯基)戊烷-3-酮 、 1-hydroxy-2-methyl-1-(4-nitrophenyl)pentan-3-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利用L-脯氨酰胺作为可回收催化剂的高效大规模不对称直接分子间羟醛反应
    摘要: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简单的双功能,可回收和可重复使用的L-脯氨酰胺有机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促进醛醇缩合反应,同时达到可观的对映选择性。该有机催化剂适用于多种芳族和杂芳族醛与环状和无环酮的反应,可以以高达99:1的抗/合成比和98%ee的抗醛产物获得。该催化剂可以容易地回收和再利用,并且在五个循环中仅观察到对映选择性的轻微降低。该新型催化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大规模反应,同时将对映选择性保持在同一水平,这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DOI:
    10.1002/adsc.20100035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Mechanochemical Route to Hydroxamic Acid Derivatives
    作者:Rita Mocci、Lidia De Luca、Francesco Delogu、Andrea Porcheddu
    DOI:10.1002/adsc.201600350
    日期:2016.10.6
    An operationally simple, and cost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carboxylic acids into hydroxamic acid derivatives via a high‐energy mechanochemical activation is presented. This ball milling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to a wide variety of carboxylic acids dramatically improving purification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is class of molecules, which still remain one of the main bottlenecks of classical methodologies
    提出了通过高能机械化学活化将羧酸简单,经济地转化为异羟肟酸衍生物的方法。该球磨方法论已应用于多种羧酸,大大改善了与此类分子相关的纯化问题,而这些问题仍然是经典方法学的主要瓶颈之一。
  • Compositions for Treatment of Cystic Fibrosis and Other Chronic Diseases
    申请人: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公开号:US20150231142A1
    公开(公告)日:2015-08-20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an inhibitor of 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activity in combination with at least one ABC Transporter modulator compound of Formula A, Formula B, Formula C, or Formula D. The invention also relates to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thereof, and to methods of using such composi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FTR mediated diseases, particularly cystic fibrosis using the pharmaceutical combination compositions.
    本发明涉及含有上皮钠通道活性抑制剂与至少一种ABC转运蛋白调节剂化合物(A式、B式、C式或D式)的药物组合物。该发明还涉及这些药物配方,以及使用这些组合物治疗CFTR介导的疾病,特别是囊性纤维化的方法。
  • Copper-Catalyzed Protodecarboxylation of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s
    作者:Lukas J. Gooßen、Werner R. Thiel、Nuria Rodríguez、Christophe Linder、Bettina Melzer
    DOI:10.1002/adsc.200700223
    日期:2007.10.8
    A catalyst generated from copper(I) oxide and 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for the first time allows the catalytic protodecarboxylation even of deactivated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s, giving rise to the corresponding arenes. Based on DFT calculations, a reaction pathway is proposed that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ch as the observed reactivity order of the substrates.
    首次由氧化铜(I)和4,7-二苯基-1,10-菲咯啉生成的催化剂甚至可以使失活的芳族羧酸进行催化原脱羧,从而生成相应的芳烃。基于DFT计算,提出了一种反应路径,可以准确反映实验结果,例如观察到的底物反应顺序。
  • Inhibitors of cathepsin S
    申请人:IRM LLC
    公开号:US20040198780A1
    公开(公告)日:2004-10-07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compounds,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cathepsin S. In a preferred aspect, cathepsin S is selectively inhibited in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one other cathepsin isozyme (e.g., cathespin K). The present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methods for treating a disease state in a subject by selectively inhibiting cathepsin S.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选择性抑制蛋白酶S的化合物、组合物和方法。在一个优选方面,当至少存在另一种蛋白酶同工酶(例如,蛋白酶K)时,选择性地抑制蛋白酶S。本发明还提供了通过选择性抑制蛋白酶S来治疗受试者疾病状态的方法。
  • Co-Catalyzed Synthesis of <i>N</i>-Sulfonylcarboxamides from Carboxylic Acids and Sulfonyl Azides
    作者:Yue Fang、Zheng-Yang Gu、Shun-Yi Wang、Jin-Ming Yang、Shun-Jun Ji
    DOI:10.1021/acs.joc.8b01300
    日期:2018.8.17
    A Co-catalyzed effective synthesis of N-sulfonylcarboxamides from the reac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and organic azides in the presence of isocyanide has been developed. The protoco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time, low temperature, and being oxidant-free, which provides a new and simple approach for the synthesis of N-sulfonylcarboxamides in good to excellent yields with a broad substrate scope.
    已经开发了在异氰酸酯存在下由羧酸和有机叠氮化物的反应共催化有效合成N-磺酰基羧酰胺的方法。该方案具有时间短,温度低,无氧化剂的优点,为合成N-磺酰基甲酰胺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方法,具有良好的产率和良好的底物范围。
查看更多

表征谱图

  • 氢谱
    1HNMR
  • 质谱
    MS
  • 碳谱
    13CNMR
  • 红外
    IR
  • 拉曼
    Raman
hnmr
mass
cnmr
ir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 峰位数据
  • 峰位匹配
  • 表征信息
Shift(ppm)
Intensity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Assign
Shift(ppm)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测试频率
样品用量
溶剂
溶剂用量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