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二苯胺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Diphenylamine;N-Phenylaniline |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 |
Synonyms: | |
CAS No.: | 122-39-4 |
分子式: | C 12 H 11 N |
分子量: | 169.22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纯化学品 混合物 | |||
化学品名称:二苯胺 |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
侵入途径: |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
健康危害: | 未见职业中毒的报道。本品制造过程中可含有4-氨基联苯, 应注意后者的致癌性 |
环境危害: | |
燃爆危险: |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
眼睛接触: |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
吸入: |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 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遇明火、高热可燃。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 |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 |
闪点(℃): | 153 |
自燃温度(℃): | 630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最小点火能(mJ): | |
爆燃点: | |
爆速: | |
最大燃爆压力(MPa): | |
建规火险分级: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10mg/m3 |
监测方法: | |
工程控制: |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
呼吸系统防护: | 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戴安全防护眼镜。 |
身体防护: | 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 |
手防护: | 戴橡皮手套。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至灰色结晶体。 |
pH: | |
熔点(℃): | 52.85 |
沸点(℃): | 302 |
相对密度(水=1): | 1.16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
饱和蒸气压(kPa): | |
燃烧热(kJ/mol): | |
临界温度(℃): | |
临界压力(MPa): |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
闪点(℃): | 153 |
引燃温度(℃): | 630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分子式: | C 12 H 11 N |
分子量: | 169.22 |
蒸发速率: | |
粘性: | |
溶解性: | 不溶于水,溶于苯、乙醇、乙醚等。 |
主要用途: | 用于染料、抗氧剂、药品、炸药和农药的合成。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
禁配物: | 强氧化剂、强酸。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能损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系统。毒性作用与苯胺相似。 LD50:小鼠经口:2.9g/kg;大鼠经口:11.5g/kg LC50: |
急性中毒: | |
慢性中毒: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刺激性: | |
致敏性: | |
致突变性: | |
致畸性: | |
致癌性: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 |
生物降解性: | |
非生物降解性: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 | |
废弃处置方法: | 用焚烧法处置。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
废弃注意事项: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
危险货物编号: | |
UN编号: | |
包装标志: | |
包装类别: | |
包装方法: | |
运输注意事项: |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
RETCS号: | |
IMDG规则页码: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参考文献: |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
填表时间: | 年月日 |
填表部门: | |
数据审核单位: | |
修改说明: | |
其他信息: | 3 |
MSDS修改日期: | 年月日 |
化学性质
二苯胺为无色至浅灰色结晶,具有香味。它不溶于水,但可溶于苯、乙醇、乙醚、冰醋酸、二硫化碳和浓无机酸。
用途
二苯胺主要用作分析试剂、氧化还原指示剂和液体干燥剂,并用于有机染料的合成。此外,它还广泛应用于橡胶防老剂、火药安定剂以及染料和农药的中间体制造。在橡胶化学品领域,二苯胺主要用于生产抗氧剂、抑制剂和促进剂;作为染料中间体,可以制备酸性黄G、酸性橙N、酸性墨水蓝A以及分散蓝5R等产品;同时,它也是塑料稳定剂、兽药硫化二苯胺、吩噻嗪的中间体。另外,二苯胺还用作硝化棉及无烟炸药的稳定剂,适用于硝酸盐、氯酸盐和其他氧化性物质的检定,进行铱的催化测定和硝酸盐的光度测定。
生产方法
二苯胺可由苯胺和苯胺盐酸盐在210-240℃、0.62MPa压力下缩合而得。若使用催化剂,则无需加入苯胺盐酸盐,直接以苯胺为原料进行缩合即可获得二苯胺。
类别
农药
毒性分级
中毒
急性毒性
大鼠口服 LD50:1120 毫克/公斤;小鼠口服 LD50:1230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燃烧时产生有毒氮氧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
应存放在通风、低温和干燥的库房中,并与食品原料分开储存和运输
灭火剂
干粉、泡沫、砂土
职业标准
TLV-TWA:10 毫克/立方米;STEL:20 毫克/立方米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4,4’-二氨基二苯胺 | 4,4'-diaminodiphenylamine | 537-65-5 | C12H13N3 | 199.255 |
三苯胺 | N,N-diphenylaminobenzene | 603-34-9 | C18H15N | 245.324 |
对羟基二苯胺 | 4-anilinophenol | 122-37-2 | C12H11NO | 185.225 |
N,N-二苯基肼 | 1,1-Diphenylhydrazine | 530-50-7 | C12H12N2 | 184.241 |
N,N-二苯基羟胺 | N,N-diphenylhydroxylamine | 1079-64-7 | C12H11NO | 185.225 |
N-甲基二苯胺 | N-Methyldiphenylamine | 552-82-9 | C13H13N | 183.253 |
间羟基二苯胺 | 3-hydroxy-N-phenylaniline | 101-18-8 | C12H11NO | 185.225 |
3-溴二苯胺 | 3-bromo-N-phenylaniline | 88280-58-4 | C12H10BrN | 248.122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对氨基二苯胺 | N-phenylphenylene-1,4-diamine | 101-54-2 | C12H12N2 | 184.241 |
4,4’-二氨基二苯胺 | 4,4'-diaminodiphenylamine | 537-65-5 | C12H13N3 | 199.255 |
N,N'-二苯基-1,4-苯二胺 | N,N'-diphenyl-1,4-phenylenediamine | 74-31-7 | C18H16N2 | 260.338 |
三苯胺 | N,N-diphenylaminobenzene | 603-34-9 | C18H15N | 245.324 |
4,4'-二碘二苯胺 | 4,4'-diiododiphenylamine | 20255-70-3 | C12H9I2N | 421.019 |
—— | 4-iodo-N-phenylaniline | 74686-56-9 | C12H10IN | 295.123 |
对羟基二苯胺 | 4-anilinophenol | 122-37-2 | C12H11NO | 185.225 |
二(4-溴苯基)胺 | bis(4-bromophenyl)amine | 16292-17-4 | C12H9Br2N | 327.018 |
4-溴苯基苯胺 | 4-bromodiphenylamine | 54446-36-5 | C12H10BrN | 248.122 |
二(4-氯苯基)胺 | bis(4-chlorophenyl)amine | 6962-04-5 | C12H9Cl2N | 238.116 |
4-氯二苯胺 | N-(4-chlorophenyl)aniline | 1205-71-6 | C12H10ClN | 203.671 |
4-亚硝基二苯基胺 | p-nitrosodiphenylamine | 156-10-5 | C12H10N2O | 198.224 |
4-氨基三苯胺 | 4-aminotriphenylamine | 2350-01-8 | C18H16N2 | 260.338 |
N,N-二苯基肼 | 1,1-Diphenylhydrazine | 530-50-7 | C12H12N2 | 184.241 |
N,N-二苯基羟胺 | N,N-diphenylhydroxylamine | 1079-64-7 | C12H11NO | 185.225 |
—— | Diphenylaminodihydridoboran | 1838-15-9 | C12H12BN | 181.045 |
1,4-双(二苯基氨基)苯 | N,N,N',N'-tetraphenyl-p-phenylenediamine | 14118-16-2 | C30H24N2 | 412.534 |
4,4’4’’-三(N,N-二苯基氨基)三苯基胺 | tris(4-diphenylaminophenyl)amine | 105389-36-4 | C54H42N4 | 746.954 |
4-(苯基氨基)三苯胺 | N,N,N'-triphenyl-p-phenylenediamine | 19606-98-5 | C24H20N2 | 336.436 |
—— | N-(4-(N',N''-diphenyl)amino)phenyl-N-(4-(N'"-phenyl)amino)phenyl-N-phenyl-amine | 29344-73-8 | C36H29N3 | 503.646 |
N-甲基二苯胺 | N-Methyldiphenylamine | 552-82-9 | C13H13N | 183.253 |
—— | N1-phenyl-N4-p-tolylbenzene-1,4-diamine | 24124-30-9 | C19H18N2 | 274.365 |
4-[[4-(苯氨基)苯基]氨基]苯酚 | p-(p-anilinoanilino)phenol | 101-74-6 | C18H16N2O | 276.338 |
双(2-氨基苯基)胺 | bis(2-aminophenyl)amine | 38919-26-5 | C12H13N3 | 199.255 |
—— | (2-amino-phenyl)-(4-amino-phenyl)-amine | 4907-43-1 | C12H13N3 | 199.255 |
4-(苯基氨基)苯甲醛 | 4-phenylaminobenzaldehyde | 100727-07-9 | C13H11NO | 197.236 |
4-碘三苯胺 | 4-(N,N-diphenylamino)iodobenzene | 38257-52-2 | C18H14IN | 371.22 |
三(4-碘苯)胺 | tris(4-iodophenyl)amine | 4181-20-8 | C18H12I3N | 623.013 |
4-甲基三苯胺 | diphenyl(p-tolyl)amine | 4316-53-4 | C19H17N | 259.351 |
4-苯偶氮二苯胺 | 4-(Phenylazo)diphenylamine | 101-75-7 | C18H15N3 | 273.337 |
4,4'-二甲基三苯胺 | N-phenyl-di-p-tolylamine | 20440-95-3 | C20H19N | 273.378 |
4-(N-苯基苯胺基)苯酚 | 4-(diphenylamino)phenol | 25069-86-7 | C18H15NO | 261.323 |
—— | (4-amino-phenyl)-(4-anilino-phenyl)-diazene | —— | C18H16N4 | 288.352 |
4-氟-N,N-二苯基苯胺 | 4-fluoro-N,N-diphenylaniline | 437-25-2 | C18H14FN | 263.314 |
N1,N1-二苯基-1,3-苯二胺 | N1,N1-diphenylbenzene-1,3-diamine | 116724-06-2 | C18H16N2 | 260.338 |
4-溴三苯胺 | 4-N,N-diphenylamino-1-bromobenzene | 36809-26-4 | C18H14BrN | 324.22 |
二溴三苯胺 | N,N-bis(4-bromophenyl)aniline | 81090-53-1 | C18H13Br2N | 403.116 |
(4-氯苯基)二苯胺 | (p-chlorophenyl)diphenylamine | 4316-56-7 | C18H14ClN | 279.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