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5-二氯苯胺 | 626-43-7

中文名称
3,5-二氯苯胺
中文别名
3,5-DCA
英文名称
3,5-Dichloroaniline
英文别名
——
3,5-二氯苯胺化学式
CAS
626-43-7
化学式
C6H5Cl2N
mdl
MFCD00007774
分子量
162.018
InChiKey
UQRLKWGPEVNVH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46-52 °C (lit.)
  • 沸点:
    259-260 °C/741 mmHg (lit.)
  • 密度:
    1.58
  • 闪点:
    >230 °F
  • 溶解度:
    水中的溶解度0.78克/升
  • LogP:
    2.9 at 20-25℃
  • 颜色/状态:
    Needles from petroleum ether or dilute alcohol
  • 保留指数:
    1349;1347;1352
  • 稳定性/保质期:
    远离氧化物和酸,以免发生反应。 受高热时会分解产生有毒烟雾,并具有刺激性。吸入或皮肤接触都可能造成伤害。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
  • 重原子数:
    9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2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ADMET

代谢
三种细菌菌株从适应异菌灵的土壤中分离出来,并被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和少动假单胞菌。前两种菌株将异菌灵转化为N-(3,5-二氯苯基)-2,4-亚硝基咪唑烷,在限制性条件下转化为3,5-二氯苯基脲乙酸;后者随后将N-(3,5-二氯苯基)-2,4-亚硝基咪唑烷降解为3,5-二氯苯基脲乙酸,并将3,5-二氯苯基脲乙酸降解为3,5-二氯苯胺。我们构建了由少动假单胞菌加上一种异菌灵降解菌组成的细菌组合,并显示这些组合将异菌灵转化为3,5-二氯苯胺。已知3,5-二氯苯胺是适应土壤中发现的的主要代谢物,这表明这样的细菌组合可能是负责将异菌灵降解为3,5-二氯苯胺的原因。
Three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s adapted to iprodione and identified as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seudomonas sp. and Pseudomonas paucimobilis. The first two strains transformed iprodione to N-(3,5-dichlorophenyl)-2,4-dioxoimidazolidine and under restrictive conditions to 3,5-dichlorophenylurea acetic acid; the latter subsequently degraded N-(3,5-dichlorophenyl)-2,4-dioxoimidazolidine to 3,5-dichlorophenylurea acetic acid and 3,5-dichlorophenylurea acetic acid to 3,5-dichloroaniline. We constructed bacterial combinations consisting of Pseudomonas paucimobilis plus one of the iprodione degraders and showed that these combinations transformed iprodione into 3,5-dichloroaniline. It is known that 3,5-dichloroaniline was the major metabolite found in adapted soils, suggesting that such a bacterial combination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degrading iprodione into 3,5-dichloroaniline in adapted soils.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 副作用
职业性肝毒素 - 第二性肝毒素:在职业环境中的毒性效应潜力是基于人类摄入或动物实验的中毒病例。
Occupational hepatotoxin - Secondary hepatotoxins: the potential for toxic effect in the occupational setting is based on cases of poisoning by human ingestion or animal experimentation.
来源:Haz-Map, Information on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毒理性
  • 解毒与急救
基本治疗:建立专利气道。如有必要,进行吸痰。观察呼吸不足的迹象,如有必要,协助通气。通过非循环呼吸面罩以10至15升/分钟的速度给予氧气。监测休克并视需要进行治疗……预见并治疗癫痫发作……。对于眼睛污染,立即用水冲洗眼睛。在运输过程中,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每只眼睛……。不要使用催吐剂。对于误食,如果患者能够吞咽,有强烈的呕吐反射,并且不流口水,则用水冲洗口腔,并给予5毫升/千克,最多200毫升的水进行稀释。给予活性炭……。/苯胺及其相关化合物/
Basic treatment: Establish patent airway. Suction if necessary. Watch for signs of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and assist ventilations if necessary. Administer oxygen by nonrebreather mask at 10 to 15 L/min. Monitor for shock and treat if necessary ... . Anticipate seizures and treat if necessary ... . For eye contamination, flush eyes immediately with water. Irrigate each eye continuously with normal saline during transport ... . Do not use emetics. For ingestion, rinse mouth and administer 5 mL/kg up to 200 mL of water for dilution if the patent can swallow, has a strong gag reflex, and does not drool. Administer activated charcoal ... . /Aniline and related compounds/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 解毒与急救
高级治疗:对于无意识的病人,考虑进行口咽或鼻咽气管插管以控制气道。监测心率和必要时治疗心律失常。 ... 开始静脉输液,使用含有D5W的TKO/SRP:"保持开放",最小流量/。如果出现低血容量的迹象,使用乳酸钠林格氏液。注意观察液体过载的迹象。如果病人在严重低氧血症、发绀和心脏受损且对氧气治疗无反应时出现症状,给予1%亚甲蓝溶液。 ... 对于伴有低血容量迹象的低血压,谨慎给予液体。如果血容量正常但血压低,考虑使用血管加压药。注意观察液体过载的迹象 ...。用安定(安定)治疗癫痫 ...。使用丙美卡因氢氯化物协助眼睛冲洗。 /苯胺及其相关化合物/
Advanced treatment: Consider orotracheal or nasotracheal intubation for airway control in the patient who is unconscious. Monitor cardiac rhythm and treat arrhythmias as necessary ... . Start an IV with D5W TKO /SRP: "To keep open", minimal flow rate/. Use lactated Ringer's if signs of hypovolemia are present. Watch for signs of fluid overload. Administer 1% solution methylene blue if patient is symptomatic with severe hypoxia, cyanosis, and cardiac compromise not responding to oxygen. ... . For hypotension with signs of hypovolemia, administer fluid cautiously. Consider vasopressors if hypotensive with a normal fluid volume. Watch for signs of fluid overload ... . Treat seizures with diazepam (Valium) ... . Use proparacaine hydrochloride to assist eye irrigation. /Aniline and related compounds/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 人类毒性摘录
3,5-二氯苯胺是某些杀菌剂生产中的中间体。本研究表征了3,5-二氯苯胺及其两种假定代谢物诱导高铁血红蛋白形成的能力。在体内,通过腹腔注射0.8毫摩尔/千克体重的3,5-二氯苯胺,注射后2小时和4小时高铁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 < 0.05),并在8小时内恢复到对照值。在体外,通过在37℃下孵育60分钟的洗涤红细胞中监测4和8毫摩尔3,5-二氯苯胺产生的高铁血红蛋白。体外产生的高铁血红蛋白水平高于(P < 0.05)红细胞在0.2-0.6毫摩尔4-氨基-2,6-二氯苯酚或5-100微摩尔3,5-二氯苯基羟胺中孵育30分钟的对照值。体外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按降序排列为:3,5-二氯苯基羟胺 > 4-氨基-2,6-二氯苯酚。体外研究的进一步结果表明,测试的化合物中没有一种能诱导脂质过氧化。在体外与5-100微摩尔3,5-二氯苯基羟胺孵育的红细胞与谷胱甘肽的耗竭有关。这些结果表明:(a)3,5-二氯苯胺及其代谢物可以诱导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b)N-羟基代谢物是最强的血红蛋白氧化诱导剂;(c)谷胱甘肽的耗竭与3,5-二氯苯基羟胺诱导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有关。
3,5-Dichloroaniline i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production of certain fungicides. This study characterized the capacity of 3,5-dichloroaniline and two putative metabolites to induce methemoglobin formation. In vivo intraperitoneal (i.p.) administration of 0.8 mmol/kg 3,5-dichloroaniline resulted in elevated (P < 0.05) methemoglobin levels at 2 and 4 h after injection and returned to control values within 8 h. In vitro methemoglobin generation was monitored in washed erythrocytes incubated for 60 min at 37~ C with 4 and 8 mM 3,5-dichloroaniline. Methemoglobin generation in vitro was higher (P < 0.05) than control values in erythrocytes incubated for 30 min with 0.2-0.6 mM 4-amino-2,6-dichlorophenol or 5-100 muM 3,5-dichlorophenylhydroxylamine. The in vitro methemoglobin generating capacity in decreasing order was: 3,5-dichlorophenylhydroxylamine > 4-amino-2,6-dichlorophenolults of the in vitro studie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none of the compounds tested induced lipid peroxidation. Erythrocytes incubated with 5-100 muM 3,5-dichlorophenylhydroxylamine in vitro were associated with depletion of glutathion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3,5-dichloroaniline and its metabolites can induce methemoglobin formation; (b) the N-hydroxy metabolite was the most potent inducer of hemoglobin oxidation and (c) glutathione deple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methemoglobin formation by 3,5-dichlorophenylhydroxylamine.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 非人类毒性摘录
在贵湖壤土中,3,5-二氯苯胺在5-100微克/克土壤的浓度下,对亚硝化单胞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氮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亚硝酸盐氮氧化为硝酸盐氮则没有影响。二氯苯胺对亚硝化单胞菌的毒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IN GUELPH LOAM, 3,5-DICHLOROANILINE, AT CONCN OF 5-100 UG/G SOIL, WAS INHIBITORY AGAINST THE OXIDN OF THE NITROGEN OF AMMONIA TO NITRITE NITROGEN BY NITROSOMONAS, BUT NOT NITRITE NITROGEN TO NITRATE. THE DICHLOROANILINES SHOWED INCREASED TOXICITY AGAINST NITROSOMONAS.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使用无毛大鼠皮肤在Franz扩散细胞中维持,研究了四种芳香胺的经皮渗透:对氯苯胺、间三氟甲基苯胺、二氯-3,4-苯胺和二氯-3,5-苯胺。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渗透参数(渗透速率、渗透率常数),以便比较四种胺的吸收速率。结果显示,这四种胺显著地穿过皮肤,但速率不同。体外应用10小时后(2 mg/cm²),渗透程度为对氯苯胺 > 间三氟甲基苯胺 > 二氯-3,4-苯胺 > 二氯-3,5-苯胺。
Using hairless rat skin maintained in a Franz diffusion cell, the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of four aromatic amines: para-chloroaniline, meta-trifluoromethylaniline, dichloro-3,4-aniline and dichloro-3,5-aniline were studie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ies was to determine the permeation parameters (rate of permeation, permeability rat constant)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rate of absorption of the four ami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amines penetrate significantly across the skin, but with different rates. 10 h after in vitro application (2 mg/cm sq), the extent of permeation was para-chloroaniline meta-trifluoromethylaniline > dichloro-3,4-aniline > dichloro-3,5-aniline.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6.1
  • 危险品标志:
    T,N
  • 安全说明:
    S28,S28A,S36/37,S45,S60,S61
  • 危险类别码:
    R23/24/25,R50/53,R33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214200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442 6.1/PG 2
  • 危险类别:
    6.1
  • 包装等级:
    II
  • 储存条件:
    1. 存放在密封容器中,并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地点需上锁,钥匙由技术专家及其助手保管,且应远离氧化剂。 2. 包装使用玻璃瓶外加木箱或钙塑箱,内部放置衬垫物或木桶、纤维板桶内套塑料袋。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中,远离火源和热源,并避免光照。

SDS

SDS:563e8378cd30d83c20361a68b38d7417
查看
1.1 产品标识符
: 3,5-二氯苯胺
产品名称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3)
急性毒性, 吸入 (类别3)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类别2)
急性水生毒性 (类别1)
慢性水生毒性 (类别1)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象形图
警示词 危险
危险申明
H301 吞咽会中毒
H311 皮肤接触会中毒
H331 吸入会中毒。
H373 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H410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警告申明
预防
P260 不要吸入粉尘/ 烟/ 气体/ 烟雾/ 蒸汽/ 喷雾。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73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P280 穿戴防护手套/ 防护服。
措施
P301 + P310 如果吞下去了: 立即呼救解毒中心或医生。
P302 + P352 如与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受感染部位.
P304 + P340 如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呼吸顺畅的姿势休息.
P314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 就诊。
P322 具体措施(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0 漱口。
P361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P363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P391 收集溢出物。
储存
P403 + P233 存放于通风良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处理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1 物 质
: C6H5Cl2N
分子式
: 162.02 g/mol
分子量
组分 浓度或浓度范围
3,5-Dichloroaniline
-
CAS 号 626-43-7
EC-编号 210-948-9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 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
用水冲洗眼睛作为预防措施。
食入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主要症状和影响,急性和迟发效应
人体吸入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一定浓度后引起苍白病。一般2~4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发作,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氯化氢气体
5.3 给消防员的建议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信息
无数据资料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人员的预防,防护设备和紧急处理程序
戴呼吸罩。 防止粉尘的生成。 防止吸入蒸汽、气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避免吸入粉尘。
6.2 环境保护措施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漏或溢出。 不要让产物进入下水道。
防止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收集、处理泄漏物,不要产生灰尘。 扫掉和铲掉。 存放进适当的闭口容器中待处理。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防止粉尘和气溶胶生成。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一般性的防火保护措施。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容器保持紧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8.1 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没有已知的国家规定的暴露极限。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避免与皮肤、眼睛和衣服接触。 休息以前和操作过此产品之后立即洗手。
个体防护设备
眼/面保护
面罩與安全眼鏡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含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微粒防毒面具N99型(US)
或P2型(EN
143)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风防毒
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结晶
颜色: 棕灰色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阈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熔点/凝固点: 46 - 52 °C - lit.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259 - 260 °C 在 988 hPa - lit.
g) 闪点
133 °C - 闭杯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易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汽压
无数据资料
l) 蒸汽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n-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0.4 应避免的条件
无数据资料
10.5 不兼容的材料
酸酐, 氧化剂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无数据资料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
致癌性
IARC: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会中毒。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误吞会中毒。
皮肤 如果被皮肤吸收会有毒性 可能引起皮肤刺激。
眼睛 可能引起眼睛刺激。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人体吸入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一定浓度后引起苍白病。一般2~4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发作,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生态毒性
对水蚤和其他水生无脊 半数致死浓度(LC50) - Daphnia magna (大型蚤) - 1.12 mg/l - 48 h
椎动物的毒性
对藻类的毒性 生长抑制 半致死有效浓度(EC50) - Chlorella pyrenoidosa - 7.5 mg/l - 96 h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潜在的生物蓄积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联系专业的拥有废弃物处理执照的机构来处理此物质。
与易燃溶剂相溶或者相混合,在备有燃烧后处理和洗刷作用的化学焚化炉中燃烧
将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给处理公司。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14.1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3442 国际海运危规: 3442 国际空运危规: 3442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DICHLOROANILINES, SOLID
国际海运危规: DICHLOROANILINES, SOLID
国际空运危规: Dichloroanilines, solid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6.1 国际海运危规: 6.1 国际空运危规: 6.1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II 国际海运危规: II 国际空运危规: II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是 国际空运危规: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提醒
无数据资料
上述信息视为正确,但不包含所有的信息,仅作为指引使用。本文件中的信息是基于我们目前所知,就正
确的安全提示来说适用于本品。该信息不代表对此产品性质的保证。
参见发票或包装条的反面。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化学性质

3,5-二氯苯胺纯品为针状结晶,熔点在51~53℃之间,沸点为259~260℃(98.7kPa)。它溶于乙醇、醚和碳酸二乙酯,而不溶于水。这种物质具有较高的毒性,并且有腐蚀性。

用途

3,5-二氯苯胺作为杀菌剂腐霉利、异菌脲、乙烯菌核利和菌核净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农业杀虫剂原料中,可以制得二甲菌核利、菌核利、乙烯菌核利、菌核净、异菌脲、乙菌利、氯苯咯菌胺和甲菌利;同时,还可用于合成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医药工业上,它被用来制造治疗疟疾的喹啉衍生物。染料工业中,3,5-二氯苯胺用于生产偶氮染料和颜料。此外,在工业卫生领域,它还可以用于制造杀虫剂和有害生物驱除剂。

用途

此物质亦用作农药与医药中间体及油料中间体,并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

生产方法
  1. 3,5-二氯硝基苯加氢法
  2. 多氯苯胺脱氯加氢法
  3. 碘化氢脱氯法
  4. 氨解法:由1,3,5-三氯苯(或1,2,4-三氯苯)经过氨解制得。
  5. 脱羰基法:从3,5-二氯苯甲酰胺通过脱羰基制备。
  6. 2,6-二氯-4-硝基苯胺法:以2,6-二氯-4-硝基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加氢反应而得。
  7. 乙酰苯胺法:从乙酰苯胺出发,经过氯化和水解后制得混合的2,4和2,6-二氯苯胺,再经溴化、重氮化后生成3,5-二氯溴苯,并通过氨解最终得到产品。
  8. **对硝基苯胺(或邻硝基苯胺)经氯化、重氮化(脱氨基)、还原制得。**此外,由对二氯苯(或邻二氯苯)经过溴化、异构化、氨化也可合成3,5-二氯苯胺。
具体生产方法

(1) 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法

在反应釜中加入25%的盐酸和邻硝基苯胺,搅拌并通入氯气进行氯化,在10~20℃下负压条件下操作。氯化完成后继续搅拌15分钟,过滤后用水洗至中性得到2,4-二氯-6-硝基苯胺。

在另一个反应釜内加入工业乙醇,搅拌下加入上述产物,随后于40℃以下缓慢加入95% H₂SO₄并冷却至15℃。分批加入亚硝酸钠后,在15℃下保温4小时,并转移至脱氮釜中加热至80℃回流2小时。之后蒸出乙醇,液料放入蒸馏釜进行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油水混合物分层,收集到3,5-二氯硝基苯。

将一定量的水和3,5-二氯硝基苯置于反应釜内,在搅拌下升温至回流状态。滴加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二硫化钠溶液,并在1小时内滴完后保持回流3小时,静置分层,分离得到的油状物用热水洗涤,最终获得3,5-二氯苯胺。

(2) 以对硝基苯胺为原料法

将对硝基苯胺置于反应釜中,在盐酸存在下进行氯化和重氮化操作。重氮硫酸盐在乙醇溶液中通过脱氮处理得到3,5-二氯硝基苯,随后使用Na₂S₂还原或催化加氢即可制备出目标产物。

(3) 以二氯苯为原料法

日本石原产业公司采用邻二氯苯或对二氯苯作为原料进行溴化处理后,在AlCl₃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重排反应,进而通过氨化过程最终得到3,5-二氯苯胺。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1
    • 2
    •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5-二氯苯胺 作用下, 生成 五氯酚
    参考文献:
    名称:
    Blanksma, Recueil des Travaux Chimiques des Pays-Bas, 1908, vol. 27, p. 36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3,5-二氯-1-溴苯 在 dicyclohexyl(2',4',6'-triisopropyl-5-methoxy-3,4,6-trimethyl-[1,1'-biphenyl]-2-yl)phosphine 、 C50H70NO4PPdS 、 、 dicyclohexyl(2',4',6'-triisopropyl-4-methoxy-3,5,6-trimethyl-[1,1'-biphenyl]-2-yl)phosphinesodium t-butanolat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48%的产率得到3,5-二氯苯胺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大块双芳基膦配体和钯环预催化剂实现温和且高选择性的钯催化氨单芳基化
    摘要:
    描述了一种 Pd 催化的氨与多种芳基和杂芳基卤化物的芳基化方法,包括具有挑战性的五元杂环底物。通过使用庞大的联芳膦配体(L6、L7和L4)及其相应的氨基联苯钯环预催化剂(3a、3b和3c),在温和条件下或在室温下实现了将氨单芳基化成伯芳胺的出色选择性。由于该过程既不需要使用手套箱,也不需要高压氨,因此应广泛适用。
    DOI:
    10.1021/ol401612c
  • 作为试剂:
    描述:
    1-苯基-1-丙炔异氰酸叔丁酯 在 Ti(N(CH3)2)2(CH2(C4H3N)2) 、 3,5-二氯苯胺盐酸羟胺 作用下, 以 甲苯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64.0h, 以35%的产率得到3-甲基-4-苯基-1,2-恶唑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钛催化的多组分偶联反应将炔烃区域选择性转化为4-取代的和3,4-二取代的异恶唑
    摘要:
    已经开发了用于从末端炔烃区域选择性合成4-取代的异恶唑和从内部炔烃区域选择性合成3,4-二取代的异恶唑的条件。该方法涉及一锅钛催化的多组分偶联反应,然后简单地添加盐酸羟胺。
    DOI:
    10.1016/j.tet.2011.11.04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ti-HIV-1 and antiproliferative evaluation of novel 4-nitroimidazole derivatives combined with 5-hydroxy-4-pyridinone moiety
    作者:Pouria Shirvani、Afshin Fassihi、Lotfollah Saghaie、Siska Van Belle、Zeger Debyser、Frauke Christ
    DOI:10.1016/j.molstruc.2019.127344
    日期:2020.2
    derivatives combined with 5-hydroxy-4-pyridinone moiety were designed by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All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in vitro evaluated for their inhibitory effect against the HIV-1 replication in the MT-4 cells. Results showed that none of these synthesized compounds displayed any specific anti HIV-1 activity. Surprisingly, these
    摘要 为了合成更有效的抗 HIV-1 感染的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s),通过分子对接研究设计了一系列与 5-羟基-4-吡啶酮部分结合的新型 4-硝基咪唑衍生物,用光谱技术制备和表征。所有合成的化合物都在体外评估了它们对 MT-4 细胞中 HIV-1 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些合成化合物均未显示出任何特定的抗 HIV-1 活性。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化合物对 MT-4 细胞显示出高细胞毒性,而选择性指数较低。
  • CHROMENONE DERIVATIVES
    申请人:BARLAAM Bernard Christophe
    公开号:US20110098271A1
    公开(公告)日:2011-04-28
    The invention concerns chromenone derivatives of Formula I or a pharmaceutically-acceptable salts thereof, wherein each of R 1 , R 2 , R 3 , R 4 , R 5 , R 6 , R 7 , R 8 , n and R 9 has any of the meanings defined hereinbefore in the description; processes for their preparatio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m and their use in the manufacture of a medicament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cell proliferative disorders.
    这项发明涉及公式I的香豆素衍生物或其药用盐,其中R1、R2、R3、R4、R5、R6、R7、R8、n和R9中的每一个具有在描述中定义的任何含义;它们的制备方法,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它们在制造用于治疗细胞增殖紊乱的药物的药物中的使用。
  • Discovery of 3-Substituted 1<i>H</i>-Indole-2-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as a Novel Class of CysLT<sub>1</sub>Selective Antagonists
    作者:Huayan Chen、Hui Yang、Zhilong Wang、Xin Xie、Fajun Nan
    DOI:10.1021/acsmedchemlett.5b00482
    日期:2016.3.10
    The indole derivative, 3-((E)-3-((3-((E)-2-(7-chloroquinolin-2yl)vinyl)phenyl)amino)-3-oxoprop-1-en-1-yl )-7-methoxy-1H-indole-2-carboxylic acid (17k), was identified as a novel and highly potent and selective CysLT1 antagonist with IC50 values of 0.0059 +/- 0.0011 and 15 +/- 4 muM for CysLT1 and CysLT2, respectively.
    吲哚衍生物3-((E)-3-((3-((E)-2-(7-氯喹啉-2基)乙烯基)苯基)氨基)-3-氧代丙-1-烯-1-基) -7-甲氧基-1H-吲哚-2-羧酸(17k)被确定为一种新型且高效的选择性CysLT1拮抗剂,CysLT1和CysLT2的IC50值为0.0059 +/- 0.0011和15 +/- 4μM,分别。
  • Method of treatment
    申请人:William H. Rorer, Inc.
    公开号:US04200648A1
    公开(公告)日:1980-04-29
    This invention describes a method of treating inflammation in warm-blooded animals by topically administering an effective amount of a benzylideneaniline derivative, and the compositions therefore.
    这项发明描述了一种通过局部施用苯基亚胺衍生物的有效量来治疗温血动物炎症的方法,以及相应的组合物。
  • Chemoselectiv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nitroarenes by highly dispersed Ni-Co BMNPs
    作者:Jia-wei Zhang、Guo-ping Lu、Chun Cai
    DOI:10.1016/j.catcom.2016.05.023
    日期:2016.9
    Highly dispread Ni-Co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Ni-Co BMNPs) are synthesized and applied as an efficient catalyst in the chemoselectiv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nitroarenes (CTH) using hydrazine hydrate as the hydrogen donor. The BMNPs can efficiently catalyze the reduction reaction without any additiv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with high TOF. Significantly higher activity is achieved when compared with
    合成了高度分散的Ni-Co双金属纳米颗粒(Ni-Co BMNPs),并使用水合肼作为氢供体,将其作为有效的催化剂用于硝基芳烃(CTH)的化学选择性转移加氢。在高TOF的温和条件下,无需任何添加剂,BMNP即可有效催化还原反应。与相应的单组分催化剂相比,可以显着提高活性,筛选出Ni-Co BMNPs的最佳组成,事实证明这对选择性和收率都至关重要。Ni-Co BMNP的出色性能归因于BMNPs表面活性位点的改善分散性(与Ni NPs相比)以及电子从钴到镍的转移。
查看更多

表征谱图

  • 氢谱
    1HNMR
  • 质谱
    MS
  • 碳谱
    13CNMR
  • 红外
    IR
  • 拉曼
    Raman
hnmr
mass
cnmr
ir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 峰位数据
  • 峰位匹配
  • 表征信息
Shift(ppm)
Intensity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Assign
Shift(ppm)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测试频率
样品用量
溶剂
溶剂用量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