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甲基-D-核糖酸-1,4-内酯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可用于制备核苷类药物。这类药物在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药物。核苷类药物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及艾滋病的一类重要药物。目前市面上所有抗病毒药物中有近50%为核苷类药物,而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和去氧氟尿苷也属于此类。
近年来,成功开发出的一些核苷类药物包括用于治疗艾滋病的HIV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双脱氧胞苷(ddI)、扎西他滨(ddC)、司他夫定(d4T)和拉米夫定(3TC),以及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的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及脑炎的阿糖腺苷(Ara-A),还有治疗流感、疱疹病毒感染和丙型肝炎的利巴韦林等。核苷酸类药物,如聚肌胞,能高效诱导干扰素生成,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制备方法目前,2-C-甲基-D-核糖酸-1,4-内酯的主要制备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以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在乙醇、乙酸和二甲胺的作用下,异构转化成D-果糖。随后经过形成钙盐、离子交换、溶解、减压蒸馏重结晶等步骤得到粗产品。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繁琐复杂,但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第二种方法以D-果糖为原料,先与二苄胺反应,再进行内酯化反应。整个过程历时51小时,收率为13%。尽管该方法工艺简单,但反应时间较长且产率较低。
第三种方法同样以D-果糖为原料,经过形成钙盐、CO2除去钙离子、调节pH值、减压除水、四氢呋喃萃取、减压蒸馏和重结晶等步骤后得到产品。整个过程耗时约12小时,产率为16.9%。此方法相比第二种方法在反应时间和产率上略有改进,但操作流程更为复杂且难度稍大。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2-C-methyl-L-lyxono-1,4-lactone | —— | C6H10O5 | 162.142 |
—— | (3R,4R,5R)-3-methyl-3,4-bis(prop-2-enoxy)-5-(prop-2-enoxymethyl)oxolan-2-one | 1272971-25-1 | C15H22O5 | 282.337 |
—— | (3R,4R,5R)-3-methyl-3,4-bis(3-methylbut-2-enoxy)-5-(3-methylbut-2-enoxymethyl)oxolan-2-one | 1272971-26-2 | C21H34O5 | 366.498 |
2,3-O-异丙亚基-2-C-甲基-D-核糖酸-gamma-内酯 | 2-methyl-2,3-O-(1-methylethylidene)-D-ribonic acid γ-lactone | 23709-41-3 | C9H14O5 | 202.207 |
—— | 2,3-O-isopropylidene-2-C-methyl-L-lyxono-1,4-lactone | 36791-99-8 | C9H14O5 | 202.207 |
—— | 2,3,5-tri-O-benzyl-2-C-methyl-D-ribono-1,4-lactone | 917567-08-9 | C27H28O5 | 432.516 |
(2R,3R,4R)-2-[(苯甲酰氧基)甲基]-4-羟基-4-甲基-5-氧代氧杂环戊-3-基苯甲酸酯 | 3,5-di-O-benzoyl-2-C-methyl-D-ribono-γ-lactone | 729596-46-7 | C20H18O7 | 370.359 |
—— | 3,5-di-O-(4-chlorobenzoyl)-2-C-methyl-D-ribono-γ-lactone | 729596-47-8 | C20H16Cl2O7 | 439.249 |
2,3,5-三苯甲酰氧基-2-C-甲基-D-核糖酸-1,4-内酯 | Tri-benzoyl-α-D-glucosaccharino-1,4-lacton | 7392-74-7 | C27H22O8 | 474.467 |
5-O-甲基磺酰基-2,3-O-异丙亚基-2-C-甲基-D-核糖酸-gamma-内酯 | 2,3-O-isopropylidene-5-O-methanesulfonyl-2-C-methyl-D-ribono-1,4-lactone | 908128-94-9 | C10H16O7S | 280.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