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初。1838年,德国科学家G.J.Mudler首次提出“Protein”一词,并在文章中使用。此后,曾使用过多种词汇,直到20世纪初才统一采用“Protein”。这个词源自希腊文Προτο,意为“最原初的”,中文译为“蛋白质”。也曾建议将其翻译为“朊”,但由于“蛋白质”一词早已广泛使用,因此这一提议并未被采纳。
1840年,F.L.Hunefeld报道了蚯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晶析出的现象,这是首次获得的蛋白质晶体。1877年,从巴西核桃中提纯的球蛋白也出现了结晶现象。
1926年,Sumner报道了脲酶的结晶成果;Abel则报道了胰岛素的结晶成功,分别标志着首个酶类蛋白质和首个蛋白质激素的结晶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对蛋白质胶体化学性质的研究也在进行中。Svedberg设计超离心机,用于测定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而A.Tiselius则开发电泳仪,以确定蛋白质带电性质。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是由基本结构相似、分子量均一的大分子构成。
20世纪30至40年代,蛋白质纯化、分子大小和形状以及带电性质成为研究重点。Fisher提出了测定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初步方法;化学结构的研究也成为了活跃的课题。自50年代起,F.Sanger解析了胰岛素的完整化学结构;英国学派对纤维状蛋白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L.Pauling提出了蛋白质α-螺旋结构模型;M.F.Perutz与J.C.Kendrew分别解出了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晶体三维结构。这些突破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蛋白质研究纳入了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
蛋白质工程起源于通过DNA层面改造基因,设计或合成新型蛋白质的技术。其主要研究包括蛋白质分离纯化、结构与功能分析及预测,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蛋白质进行改造与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是核心内容。蛋白质工程技术综合运用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信息及其功能细节;采用重组DNA基因操作技术,通过对特定氨基酸残基或结构区域的人工修饰,有目的地改变蛋白质性质,创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新蛋白,甚至产生自然界未曾存在的独特蛋白。
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蛋白质工程近年来迅速崛起,成为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并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研究和药物设计。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结构式图片 |
---|---|---|---|---|
麦醇溶蛋白 | Gliadin | 9007-90-3 | C29H41N7O9 |
|
苯丁抑制素盐酸盐 | Bestatin hydrochloride | 65391-42-6 | C16H24N2O4*ClH |
|
羧肽酶B | Carboxypeptidase B | 9025-24-5 | C31H38N4O7S |
|
大鼠转铁蛋白 | L-pyroglutamyl-L-histidyl-L-proline amide | 24305-27-9 | C16H22N6O4 |
|
乳胞素 | Lactacystin | 133343-34-7 | C15H24N2O7S |
|
N-(对甲苯磺酰基)-L-苯丙氨酰甲基氯酮 | N-tosyl-L-phenylalanine chloromethyl ketone | 402-71-1 | C17H18ClNO3S |
|
HIV蛋白酶抑制剂 | Ac-Leu-Val-Phe-aldehyde | 160369-84-6 | C22H33N3O4 |
|
APMSF(进分) | (4-Carbamimidoyl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hydron;chloride | 74938-88-8 | C8H10ClFN2O2S |
|
5-溴-2-(吗啉-1)嘧啶 | 4-(5-bromopyrimidin-2-yl)morpholine | 84539-22-0 | C8H10BrN3O |
|
3-氰基-5-[[3,5-二乙基-1-(2-羟基乙基)-1H-吡唑-4-基]氧基]苯腈 | Lersivirine | 473921-12-9 | C17H18N4O2 |
|
2-苯基萘并[2,3-d]恶唑-4,9-二酮 | 2-phenyl-4,9-dioxo-4,9-dihydro-naphtho[2,3-d]oxazole | 63388-44-3 | C17H9NO3 |
|
1,6-二(邻溴苯基)-1,6-二苯基己五烯 | Hexapentaene,1,6-bis(o-bromophenyl)-1,6-diphenyl-(8CI) | 13632-32-1 | C30H18Br2 |
|
(3S)-1-氯-3-甲苯磺酰基氨-7-氨基-2-庚酮盐酸盐 | N-[(3S)-7-amino-1-chloro-2-oxoheptan-3-yl]-4-methylbenzenesulfonamide;hydron;chloride | 4272-74-6 | C14H22Cl2N2O3S |
|
—— | 2-acetamido-4-methyl-N-[3-methyl-1-oxo-1-[(1-oxo-3-phenylpropan-2-yl)amino]butan-2-yl]pentanamide | 160369-84-6 | C22H33N3O4 |
|
—— | Dtxcid8025759 | 65391-42-6 | C16H25ClN2O4 |
|
—— | (2S)-2-[[(1S)-1-(2-amino-1,4,5,6-tetrahydropyrimidin-6-yl)-2-[[(2S)-3-methyl-1-oxo-1-[[(2S)-1-oxo-3-phenylpropan-2-yl]amino]butan-2-yl]amino]-2-oxoethyl]carbamoylamino]-3-phenylpropanoic acid;(2S)-2-[[(1S)-1-(2-amino-1,4,5,6-tetrahydropyrimidin-6-yl)-2-[[(2S,3S)-3-methyl-1-oxo-1-[[(2S)-1-oxo-3-phenylpropan-2-yl]amino]pentan-2-yl]amino]-2-oxoethyl]carbamoylamino]-3-phenylpropanoic acid;(2S)-2-[[(1S)-1-(2-amino-1,4,5,6-tetrahydropyrimidin-6-yl)-2-[[(2S)-4-methyl-1-oxo-1-[[(2S)-1-oxo-3-phenylpropan-2-yl]amino]pentan-2-yl]amino]-2-oxoethyl]carbamoylamino]-3-phenylpropanoic acid | 9076-44-2 | C92H121N21O18 |
|
—— | ALLM (Calpain Inhibitor) | 136632-32-1 | C19H35N3O4S |
|
—— | carboxypeptidase A | 9031-98-5 | —— | —— |
—— | (2R)-2-[[(1S)-1-(2-amino-1,4,5,6-tetrahydropyrimidin-6-yl)-2-[[(2S)-4-methyl-1-oxo-1-[(1-oxo-3-phenylpropan-2-yl)amino]pentan-2-yl]amino]-2-oxoethyl]carbamoylamino]-3-phenylpropanoic acid | 9076-44-2 | C31H41N7O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