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6-di-O-benzyl-1,2-cyclohexylidene-myo-inositol | 58526-04-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6-di-O-benzyl-1,2-cyclohexylidene-myo-inositol
英文别名
1D-1,4-di-O-benzyl-2,3-O-cyclohexylidene-myo-inositol;(3aR,4S,5R,6R,7S,7aS)-4,7-bis(phenylmethoxy)spiro[3a,4,5,6,7,7a-hexahydro-1,3-benzodioxole-2,1'-cyclohexane]-5,6-diol
3,6-di-O-benzyl-1,2-cyclohexylidene-myo-inositol化学式
CAS
58526-04-8
化学式
C26H32O6
mdl
——
分子量
440.536
InChiKey
LKYYQOVISQEXFK-LUXCBIKG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
  • 重原子数:
    32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4
  • 拓扑面积:
    77.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6-di-O-benzyl-1,2-cyclohexylidene-myo-inositol吡啶咪唑4-二甲氨基吡啶sodium hydroxide 、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偶氮二异丁腈三正丁基氢锡 、 sodium hydride 、 溶剂黄146二甲基亚砜甲基磺酰氯间氯过氧苯甲酸三氟乙酸酐 、 sodium iodide 、 碘甲烷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72.75h, 生成 2,4,5-tri-O-benzyl-3,6-dideoxy-scyllo-inosose
    参考文献:
    名称:
    2-deoxy-scyllo-inosose合酶(2-deoxystreptamine生物合成的起始酶)对6-deoxyglucose-6-phosphos的底物特异性及其机理。
    摘要:
    在临床上重要的氨基环糖醇类抗生素的2-脱氧链胺糖苷配子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是2-脱氧鞘氨醇合酶(DOIS),该酶负责最初的碳环形成2-脱氧鞘氨醇(1)的过程。 D-葡萄糖-6-磷酸酯(G-6-P)(2)。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机理和底物特异性,化学合成了脱氧-D-葡萄糖-6-磷酸酯(脱氧-G-6-P)并使其与DOIS反应。该酶似乎使用2-脱氧-G-6-P和3-脱氧-G-6-P作为底物,它们都被转化为相应的双脱氧-鞘脂肌糖产物,但是4-脱氧-G-6-P未能环化由DOIS。这些结果清楚地支持了所提出的反应机制,该机制涉及G-6-P底物在C-4处的初始氧化。
    DOI:
    10.1271/bbb.62.2396
  • 作为产物:
    描述:
    3,6-di-O-benzyl-1,2:4,5-di-O-cyclohexylidene-myo-inositol硫酸silica gel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89%的产率得到3,6-di-O-benzyl-1,2-cyclohexylidene-myo-inositol
    参考文献:
    名称:
    化学选择性醇解/乙酸水解反过-ketals顺-ketals及其在蜂窝第二信使,总合成应用d -肌醇肌醇-1,4,5-三磷酸†
    摘要:
    天然磷酸肌醇参与各种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以及合成肌醇衍生物在催化,超分子化学,天然产物合成等方面的应用,推动了动力的发展。肌肌醇化学。六个仲羟基的存在需要合成肌醇衍生物的有效保护-去保护策略。初步保护艾滋病的重要策略肌肌醇是二缩酮化,它给出了三个二缩酮的混合物,每个二缩酮同时具有顺式和反式稠合的缩酮。重要的是具有方法学以选择性地水解两个缩酮之一或将两个酸不稳定缩酮之一转化为正交的碱不稳定保护基。通过利用反式-缩酮和顺式-缩酮之间的应变差异,我们开发了两种操作简单,高产的方法,用于肌醇的反式-缩酮(异丙基和环己二烯)的化学选择性水解/乙解,而顺式-缩酮不受干扰,使用便宜且易于制备的H 2 SO 4-二氧化硅作为催化剂。同样,碳水化合物和无环多元醇的末端缩酮部分可以被选择性地水解/乙酰水解,而保留内部的缩酮完整。指某东西的用途甲醇 作为溶剂会导致化学选择性醇解,但使用DCM和 醋酸酐导致化学选择性乙酰分解。应用这种方法,短合成d
    DOI:
    10.1039/c3ob40789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is of Spicamycin
    作者:Tamotsu Suzuki、Sayaka T. Suzuki、Iwao Yamada、Yoshiaki Koashi、Kazue Yamada、Noritaka Chida
    DOI:10.1021/jo010925c
    日期:2002.5.1
    The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one of the spicamycin congeners, SPM VIII (3), is described. A preliminary model study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N-glycoside linkage in spicamycin using tetra-O-benzyl-beta-D-mannopyranosylamine (13) and halopurines 5 revealed that Pd-catalyzed conditions successfully provided the coupling products 14 and 15 in good yields. It was also shown that thermal anomerization
    描述了一种角霉素同系物SPM VIII(3)的第一个全合成。初步模型研究使用四-O-苄基-β-D-甘露喃糖胺(13)和卤尿嘧啶5构建穗霉素中的特征性N-糖苷键,结果表明,催化条件成功提供了良好收率的偶联产物14和15 。还显示出N-糖苷的热异构化容易发生,这导致主要形成β-端基异构体作为热力学上有利的化合物,并且估计15的端基异构化的活化能约为1。30大卡/摩尔 斯皮霉素6的新型基庚糖单元是通过无环醛的延伸立体选择性地制备的,通过衍生自天然丰富的肌醇的高度官能化的环己烷的裂解反应制备。β-庚基喃糖胺6与受保护的6-氯嘌呤5d的Pd催化偶联反应,然后保护,提供了角霉素基核苷2,其与十二烷酰基甘酸的缩合完成了3的全合成。这项研究证实了新型化合物的拟议独特结构核苷抗生素
  • MASSY, D. JAMES R.;WYSS, PIERRE, HELV. CHIM. ACTA, 73,(1990) N, C. 1037-1057
    作者:MASSY, D. JAMES R.、WYSS, PIERRE
    DOI:——
    日期:——
  • JIANG, CONG;MOYER, JAMES D.;BAKER, DAVID C., J. CARBOHYDR. CHEM., 6,(1987) N 3, 319-355
    作者:JIANG, CONG、MOYER, JAMES D.、BAKER, DAVID C.
    DOI:——
    日期:——
  • US4873355A
    申请人:——
    公开号:US4873355A
    公开(公告)日:1989-10-10
  • US4924023A
    申请人:——
    公开号:US4924023A
    公开(公告)日:1990-05-08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