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hydroartesiminin | 71939-5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hydroartesiminin
英文别名
dihydroartemisinin;DHA;dihydroartemisinine;(10R/S)-Artenimol;Pharmakon1600-01504143;(1S,4S,5R,8S,9R,12R,13R)-1,5,9-trimethyl-11,14,15,16-tetraoxatetracyclo[10.3.1.04,13.08,13]hexadecan-10-ol
dihydroartesiminin化学式
CAS
71939-50-9;81496-81-3
化学式
C15H24O5
mdl
——
分子量
284.353
InChiKey
BJDCWCLMFKKGEE-SUZORCHO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44-149°C
  • 沸点:
    375.6±42.0 °C(Predicted)
  • 密度:
    1.24
  • 溶解度:
    DMSO:41.67 mg/mL(146.54 mM;需要超声波)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57.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安全信息

  • 安全说明:
    S22,S24/25
  • WGK Germany:
    2
  • 海关编码:
    293299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NONH for all modes of transport

SDS

SDS:3d49aca47686a872393676b9adec3fc7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青蒿素衍生物 双氢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是青蒿素的一个衍生物,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其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并且毒性较低。动物实验显示,在小鼠妊娠感应期给药可增加吸收胎的发生,但无致畸作用。

双氢青蒿素口服吸收好,2mg/kg剂量下,tmax为1.33小时,Cmax为0.71μg/ml。临床用于各型疟疾,尤其对氯喹和哌喹耐药的脑型或病情凶险的恶性疟有较好的疗效。

双氢青蒿素是1973年屠呦呦团队在鉴定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具有羰基时创制的第一个还原衍生物,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证实了青蒿素中的羰基;还通过该衍生物的合成成功,在青蒿素结构中引入了羟基。经过近七年的努力,将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再开发为两个新一代拥有自主产权的一类新药。临床表现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研制简便且毒性极低等优点,成为当前首选药物之一,并在1992年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理化性质

双氢青蒿素是一种白色针状结晶,无臭味苦。易溶于三氯甲烷,溶解于丙酮,略溶于甲醇或乙醇,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45~150℃。

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药,由屠呦呦团队于1972年发现的原始创新药物。它不仅解决了国际上棘手的抗氯喹恶性疟治疗问题,也为新药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并在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第一个一类新药证书,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

药理作用

双氢青蒿素片是一种理想的口服治疗药,不仅胜过青蒿素,其通过临床杀虫速度比较,表明虽然口服给药但已赶上注射用青蒿琥酯,并优于肌肉注射的蒿甲醚。在毒性、复燃率及研制成本方面均表现优越。

构效关系

屠呦呦团队通过对青蒿素及其相关衍生物的研究,发现过氧基团是抗疟的主要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基团的前提下,内酯环的羰基还原成羟基(即双氢青蒿素)可以增效;而在羟基上引入乙酰基可进一步提高其抗疟活性。

不良反应

使用双氢青蒿素可能引起外周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一过性降低,转氨酶升高。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等,以及头晕、头痛、皮疹、皮肤瘙痒等。此外,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为复方制剂,由双氢青蒿素与磷酸哌喹组成,两者组合有增效作用。

注意事项
  •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应暂停哺乳慎用。
  •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欲排便感、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偶发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 双氢青蒿素仅用于疟疾治疗,不作预防药使用。
化学性质

双氢青蒿素易溶于氯仿,溶解于丙酮,略溶于甲醇或乙醇,在水中几乎不溶。来源于中药青蒿。

用途

双氢青蒿素作为抗疟药外,还具有一定的抗银屑病和抗炎作用;是艾蒿属植物提取物的一种,具有抗炎作用。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1
    • 2
    •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ihydroartesiminin 在 dodecatungstophosphoric acid hydr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9.17h, 生成 12-β-O-(2-(1H-imidazol-4-yl)ethyl)aminoethyldihydroartemisinin
    参考文献:
    名称:
    二氢青蒿素与γ-氨基丁酸的协同整合产生更潜在的抗抑郁药
    摘要:
    已经设计并合成了三种二氢青蒿素 (DHA) 与 β-氨基丙酸、γ-氨基丁酸和组胺的混合物。DHA 与 GABA 标记为5b的缀合物被证实是对抗 Cort 和 SNP 诱导的 PC12 细胞损伤的最有效候选物,EC 50值分别为 8.04 ± 0.35 和 9.38 ± 0.56 μM。5b被清楚地强调为 Akt、Bcl-2 和 Bax 蛋白质表达的良好调节剂,表明其具有对抗程序性细胞凋亡的功能。5b显着逆转了 Cort 诱导的过度钙内流和内部细胞器的释放。已证明能够表达增加水平的 β-微管蛋白 III 并上调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 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导致细胞分化。它可以以适当的稳定性穿透血脑屏障(BBB)。总之,这些数据强烈支持5b是一种潜在的抗抑郁药。
    DOI:
    10.1016/j.bioorg.2021.104769
  • 作为产物:
    描述:
    artemisinin甲醇 、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生成 dihydroartesiminin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1,2,3-三唑基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增殖活性
    摘要:
    设计了两个新的基于1,2,3-三唑的青蒿素衍生物系列,它们是通过铜(I)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CuAAC)反应合成的,并通过MTT分析研究了它们对多种人类癌细胞系的抗增殖活性。在系列1,化合物9,17,18,和22显示针对所有测试的细胞系中更好的抗增殖活性相比,双氢青蒿素(DHA,5)。化合物9和化合物17的活性最高,IC 50分别为4.06至36.65μM和7.16至28.21μM。化合物9化合物17对A431细胞系表现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IC 50为4.06μM,化合物17对A549细胞系表现出有效的增殖活性,IC 50为7.16μM。在串联的2个中,化合物24,27和28显示出更好的活性比其它衍生物。活性化合物9和17在G2 / M期表现出显着(p <0.05)的细胞周期停滞以及皮肤和肺癌细胞的凋亡。这些分子显着(p<0.05)诱导受试细胞系中ROS的形成。此外,对人类红细胞的毒
    DOI:
    10.1039/c7nj04271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ulfo-click reaction via in situ generated thioacid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kinetic target-guided synthesis
    作者:Niranjan Kumar Namelikonda、Roman Manetsch
    DOI:10.1039/c1cc14724b
    日期:——
    Herein, we describe a practical, one-pot variant of the sulfo-click reaction, in which 9-fluorenylmethyl-protected thioesters are rapidly deprotected and reacted further with sulfonylazides to give N-acyl sulfonamides.
    在此,我们描述了一种实用的硫-点击反应单锅变体,其中带有9-芴基甲基保护的硫酯迅速去保护,并与磺酰叠氮物进一步反应,生成N-酰基磺酰胺。
  • [EN] NANOPARTICLES FOR CHEMOTHERAPY, TARGETED THERAPY, PHOTODYNAMIC THERAPY, IMMUNOTHERAPY, AND ANY COMBINATION THEREOF<br/>[FR] NANOPARTICULES POUR CHIMIOTHÉRAPIE, THÉRAPIE CIBLÉE, THÉRAPIE PHOTODYNAMIQUE, IMMUNOTHÉRAPIE ET N'IMPORTE QUELLE COMBINAISON DE CES DERNIÈRES
    申请人:UNIV CHICAGO
    公开号:WO2017201528A1
    公开(公告)日:2017-11-23
    Prodrugs containing lipid moieties attached to drug derivatives, such as anti-cancer drug derivatives, via linkers comprising disulfide groups are described. Also described are nanoparticles coated with a lipid layer containing the prodrugs, formulations comprising the nanoparticles, and the use of the nanoparticles in methods of treating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dditional drug compounds, targeting agents, and/or immunotherapy agents, such as immunosuppression inhibitors that target the CTLA-4, PD-1/PD-L1, IDO, LAG-3, CCR-7 or other pathways, or multiple immunosuppression inhibitors targeting a combination of such pathways. Optionally, the nanoparticles can comprise a photosensitizer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and can be used in methods involving photodynamic therapy.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s result from 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modalities provided by the disclosed nanoparticles and/or nanoparticle formulations.
    含有脂质基团连接到药物衍生物的前药,例如通过含有二硫键的连接剂连接到抗癌药物衍生物的前药被描述。还描述了涂有含有前药的脂质层的纳米粒子,包含这些纳米粒子的配方,以及在治疗疾病的方法中使用这些纳米粒子,例如癌症,单独或与额外的药物化合物、靶向剂和/或免疫疗法剂联合使用,例如靶向CTLA-4、PD-1/PD-L1、IDO、LAG-3、CCR-7或其他途径的免疫抑制抑制剂,或者靶向这些途径的多种免疫抑制抑制剂的组合。可选地,纳米粒子可以包含光敏剂或其衍生物,并可用于涉及光动力疗法的方法。由所披露的纳米粒子和/或纳米粒子配方提供的多种疗法模式的组合导致协同治疗效果。
  • (Iso)Quinoline–Artemisinin Hybrids Prepared through Click Chemistry: Highly Potent Agents against Viruses
    作者:Aysun Çapcı、Mélanie M. Lorion、Christina Mai、Friedrich Hahn、Jan Hodek、Christina Wangen、Jan Weber、Manfred Marschall、Lutz Ackermann、Svetlana B. Tsogoeva
    DOI:10.1002/chem.202001803
    日期:2020.9.16
    successful concept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a hybrid drug relative to the parent compounds. In this study, (iso)quinoline–artemisinin hybrids, obtained through copper‐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or metal‐free click reactions (in organic solvents or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 were analyzed in vitro, for the first time, for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 relative to
    病毒感染每年都会在全球数百万人中引发危及生命的疾病,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将两种化学上不同的化合物杂交成一种新的生物活性效应产物是一个成功的概念,可以改善混合药物相对于母体化合物的特性。在这项研究中,通过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或无金属点击反应(在有机溶剂中或在水的存在下)获得的(异)喹啉-青蒿素杂化物,首次在体外进行了分析,用于相对于它们的母体化合物和参考药物更昔洛韦,它们对人巨细胞病毒 (HCMV) 的抑制活性。EC 50 (HCMV) 值在 0.22–1.20 μ m范围内获得,这表明在对正常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作用的情况下具有高效的抗病毒特性(CC 50 >100 μ m)。最活跃的杂合体1 (EC 50 =0.22 μ m ) 的效力是其母体化合物青蒿琥酯 (EC 50 =5.41 μ m ) 的 25 倍,是标准药物更昔洛韦 (EC 50 =2.6 μ m ) 的 12
  • 二氢青蒿素-美金刚二联体化合物及其合成方 法和用途
    申请人:暨南大学
    公开号:CN105732654B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氢青蒿素‑美金刚二联体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该化合物是以青蒿素还原得二氢青蒿素,在路易斯酸催化下,二氢青蒿素与2‑溴代乙醇发生缩醛化反应,然后与美金刚盐酸盐反应得二氢青蒿素‑美金刚二联体化合物。本发明的化合物为首次报道,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治疗效果,可用于制备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相比于其它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化合物制备工艺简单、疗效优于美金刚。
  • 含哌嗪环和氟元素的青蒿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人:西南科技大学
    公开号:CN110922414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哌嗪环和氟元素的青蒿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技术证实了它们的结构,并通过MTT分析评估了对MCF‑7,A549,PC12,SH‑SY5Y,U87MG,U118MG和HCT116癌细胞系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青蒿素衍生物比青蒿素更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系的生长,在制备抗肿瘤药物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5β,6α,8α,10α,13α)-6-羟基-15-氧代黄-9(11),16-二烯-18-油酸 (3S,3aR,8aR)-3,8a-二羟基-5-异丙基-3,8-二甲基-2,3,3a,4,5,8a-六氢-1H-天青-6-酮 (2Z)-2-(羟甲基)丁-2-烯酸乙酯 (2S,4aR,6aR,7R,9S,10aS,10bR)-甲基9-(苯甲酰氧基)-2-(呋喃-3-基)-十二烷基-6a,10b-二甲基-4,10-dioxo-1H-苯并[f]异亚甲基-7-羧酸盐 (+)顺式,反式-脱落酸-d6 龙舌兰皂苷乙酯 龙脑香醇酮 龙脑烯醛 龙脑7-O-[Β-D-呋喃芹菜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 龙牙楤木皂甙VII 龙吉甙元 齿孔醇 齐墩果醛 齐墩果酸苄酯 齐墩果酸甲酯 齐墩果酸乙酯 齐墩果酸3-O-alpha-L-吡喃鼠李糖基(1-3)-beta-D-吡喃木糖基(1-3)-alpha-L-吡喃鼠李糖基(1-2)-alpha-L-阿拉伯糖吡喃糖苷 齐墩果酸 beta-D-葡萄糖酯 齐墩果酸 beta-D-吡喃葡萄糖基酯 齐墩果酸 3-乙酸酯 齐墩果酸 3-O-beta-D-葡吡喃糖基 (1→2)-alpha-L-吡喃阿拉伯糖苷 齐墩果酸 齐墩果-12-烯-3b,6b-二醇 齐墩果-12-烯-3,24-二醇 齐墩果-12-烯-3,21,23-三醇,(3b,4b,21a)-(9CI) 齐墩果-12-烯-3,11-二酮 齐墩果-12-烯-2α,3β,28-三醇 齐墩果-12-烯-29-酸,3,22-二羟基-11-羰基-,g-内酯,(3b,20b,22b)- 齐墩果-12-烯-28-酸,3-[(6-脱氧-4-O-b-D-吡喃木糖基-a-L-吡喃鼠李糖基)氧代]-,(3b)-(9CI) 鼠特灵 鼠尾草酸醌 鼠尾草酸 鼠尾草酚酮 鼠尾草苦内脂 黑蚁素 黑蔓醇酯B 黑蔓醇酯A 黑蔓酮酯D 黑海常春藤皂苷A1 黑檀醇 黑果茜草萜 B 黑五味子酸 黏黴酮 黏帚霉酸 黄黄质 黄钟花醌 黄质醛 黄褐毛忍冬皂苷A 黄蝉花素 黄蝉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