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硬脂酰乳酸钙 | 5793-94-2

中文名称
硬脂酰乳酸钙
中文别名
硬脂酰-2-乳酸钙;硬脂酰乳酰乳酸钙;乳酰化硬脂酸钙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硬脂酰乳酸钙化学式
CAS
5793-94-2
化学式
C24H44CaO6
mdl
——
分子量
468.7
InChiKey
BZIFRWUXIYDWJ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45.7-48.7 °C
  • LogP:
    9.414 (est)

制备方法与用途

硬脂酰乳酸钙钠具有增筋、乳化、防老化、保鲜等作用,应用于面包、馒头、方便面、面条、饺子等面制品中。 1、增强面团的弹性、韧性和持气性,增大面包、馒头的体积,改善组织结构。 2、使面条、方便面的表面更光滑,断条率低,耐泡耐煮,更有嚼劲。 3、使饼干容易脱模,外观整齐,层次清晰,口感酥脆。 4、可与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延缓和防止食品老化,延长保鲜时间。    5、提高冷冻食品的质量,改善组织结构,避免表面开裂,防止馅料漏出。硬脂酰乳酸钙钠能与小麦中蛋白质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其中亲水基团会与小麦面筋中的麦胶蛋白结合,而疏水基团则与麦谷蛋白相结合,形成面筋-蛋白的复合物,使面筋网络更为细致而有弹性,从而提高发酵面团的持气性和焙烤食品的体积。这种作用在与乳蛋白的相互作用中,也能获得良好的搅打起泡性和充气能力。此外,这类乳化剂的脂肪基团能伸入到直链淀粉的螺旋构型中去,从而形成稳定的螺旋形复合物。因此,通过这类乳化剂可使面粉中的面筋蛋白和淀粉之间形成一种更为紧密、完整而不易受机械破坏的状态,使面团在调制过程中提高了弹性、延伸性和韧性,
溶解性 微溶于热水(OT042)。
钙试验 取稀盐酸试液(TS-117)10ml,加于2g试样中,于水浴中加热5min,过滤,滤液用氨试液(TS-13)中和。加草酸铵试液(TS.24)5ml,应形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溶于稀盐酸试液(TS-117),但不溶于稀醋酸试液(TS-2)。
脂肪酸试验同“10040,硬脂酰乳酸钠”。
乳酸盐试验(IT-20)呈阳性。
ADI 0~20(FAO/WHO,2001)。
可安全用于食品(FDA,§172.844,2000)。
GB 2760-96:糕点、面包,2.0g/kg。
FDA,§172.844(1994,%):对酵母发酵的焙烤制品,为面粉量的0.5;对液体、冷冻蛋白0.05;对发泡植物油顶端料0.3;脱水马铃薯10.5。
化学性质 
白色至奶油色粉末或薄片状、块状固体。具有淡的焦糖似气味。熔点44~51℃。难溶于冷水(0.5%,200C),微溶于热水。加水并强行混合后可使之分散。2%水悬浮液的pH值为4.7。溶于乙醇(8.3%,20℃)、植物油和热猪油。
用途 
面团调节剂;稳定剂;乳化剂;起泡剂。主要用作面包质量改进剂,加入量为小麦粉的0.5%,可改进面团耐混捏性,提高面包柔软度。用作干蛋白起泡剂的最高用量为0.5%,对液体及冷冻蛋白的用量为0.05%以下。在日本仅限用于面包。
EEC规定可用于用汤汁干颗粒。
用途 
作W/O型食品乳化剂,可与小麦粉中的面筋结合,增加面筋的弹性和稳定性,使面团蓬松柔软。我国规定可用于面包和糕点,最大使用量2.0g/kg。
生产方法 
食用乳酸在减压加热(100~110℃)脱水后与硬脂酸、碳酸钙或氢氧化钙在190~200℃和惰性气体的保护下进行酯化反应;反应物经脱色得黄色黏稠液,经冷却、粉碎得产品。
生产方法 
将乳酸在轻度减压下用100~110℃加热浓缩成重合乳酸,加硬脂酸和碳酸钙在惰性气体下于190~200℃进行酯化数小时,最后经冷却、固化、粉碎或轧片而成。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