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alcium citrate malate | 159771-97-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alcium citrate malate
英文别名
hexacalcium;2-hydroxybutanedioate;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ate;hexahydrate
Calcium citrate malate化学式
CAS
159771-97-8;142606-53-9
化学式
C24H34Ca6O35
mdl
——
分子量
1123.0
InChiKey
FIMXXQGNZLGRCQ-UHFFFAOYSA-B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LogP:
    -1.721 (est)

制备方法与用途

果酸钙,又名枸橼酸苹果酸钙。作为新一代的、风靡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优质钙源,它是将钙、柠檬酸和苹果酸按一定比例配合而形成的蟹合物,现已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首选的高吸收性钙原料。

142606-53-9

苹果酸柠檬酸钙,是柠檬酸和苹果酸组成可变的钙盐。它是水溶性的,溶解后会释放钙离子和柠檬酸钙复合物进入肠道细胞。

1、高溶解性
通过将果酸钙与同类产品进行了溶解性对比实验发现, 果酸钙在同类产品中钙含量适中而溶解性明显好于其他产品, 其溶解度随pH的减小而增大, 且在微碱性和近中性的环境下仍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果酸钙在较宽pH值范围的高溶解性是与高吸收相关的重要特征。温度对其溶解性影响很小, 室温下溶解度略高, 故果酸钙作为钙营养强化剂更加适用。但是果酸钙具有较高溶解性的机理还需要进行深入地探讨。
2、高生物学吸收利用性
果酸钙的最大特征是被人体摄取的钙具有很高的吸收率, 另外果酸钙还具有促进骨形成和缓解骨量减少等很高的生物学利用性。有关果酸钙的高吸收性已被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所证实。小林和罔野等用大白鼠通过小肠结扎环实验, 进行45 Ca吸收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果酸钙的钙体内保留率为7810% , 碳酸钙为2012% , 显示出果酸 钙的高吸收性。另外, Smith等以10名21~31岁的女性为对象, 用双重同位素法比较CCM和碳酸钙的吸收率。结果显示, 来自果酸钙的钙吸收率为3713% , 明显高于碳酸钙(2916% ) 的吸收率。Miller等以12名10~17岁青少年为对象进行了碳酸钙和果酸钙的钙吸收率临床试验。结果也证明, 果酸钙具有很高的吸收性。日本的森田日出男对21~30岁的女性进行了临床钙吸收率比较实验: 结果显示, 对于加有果酸钙的鲜橘汁, 人体的钙吸收率为40% , 远比钙吸收率只有30%的牛奶为高。Heaneg等对361 名绝经后的女性进行研究,被试验者投给安慰剂( p lacedo) 、碳酸钙和果酸钙二年。结果显示, 绝经后5年内组间差异不显著, 但6年后, 钙摄取少的女性由于投给钙剂骨量下降趋缓, 而投给果酸钙的骨量下降减缓效果要比碳酸钙明显。据吴正奇等撰文指出, 果酸钙的组成成分柠檬酸和苹果酸具有光学左旋结构(左旋结构是可以被生物膜所识别的具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结构) , 且是体内三羧酸循环( TAC循环) 的中间代谢产物, 可以保证随柠檬酸和苹果酸在体内的氧化而缓慢地释放出钙离子。这一特性就导致了果酸钙具有高生物学吸收利用性。
3、减低铁吸收阻碍
一般来讲, 钙会阻碍人体对其它矿物质的吸收, 而果酸钙却能减低人体对铁吸收的阻碍。Deehr等以19名52~72岁的女性为对象, 研究了钙对铁吸收的影响。被试验者摄取添加53 Fe的早餐后, 对摄取的安慰剂、含钙500mg的牛奶以及配合果酸钙的鲜橘子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53 Fe的保留量顺序是, 安慰剂( 813% ) >配合含果酸钙的鲜橘子汁( 714% ) > 果酸钙(610% ) >牛奶(314% ) , 从而证实果酸钙确能降低对铁吸收的阻碍。

果酸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