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菊内酯是一种倍半萜烯内酯类天然产物,主要分离自艾菊、观光木等药用植物。这些植物广泛应用于发热、驱虫和抗炎等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小白菊内酯具有多种重要的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传统上,它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发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途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小白菊内酯是从小白菊中提取的化合物,最初被用来治疗皮肤感染、风湿病以及偏头痛。近期研究表明,它可以抑制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白血病、肾癌、肺癌、结肠腺癌和成神经管细胞瘤等多种癌症细胞的生长。在动物模型上,它还能有效治疗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
生物活性(-)-Parthenolide 是一种核因子-κB (NF-κB) 抑制剂,能够特异性耗尽 HDAC1 蛋白而不影响其他 I/II 类 HDACs。它促进 MDM2 泛素化并激活 p53 的细胞功能。
靶点Target | Value |
---|---|
HDAC1 | |
NF-κB | |
MDM2 ubiquitination | |
p53 |
Parthenolide (PTL) 在剂量依赖性地抑制 NSCLC 细胞系 Calu-1、H1792、A549、H1299、H157 和 H460 的生长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在测试的肺癌细胞中,它诱导了凋亡蛋白 CASP8、CASP9、CASP3 和 PARP1 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面的切割,表明暴露于 Parthenolide 后引发的凋亡。除了诱导凋亡外,Parthenolide 还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在 A549 细胞中引起 G0/G1 期细胞周期阻滞,在 H1792 细胞中引起 G2/M 期细胞周期阻滞。
体内研究只有 Parthenolide,这种具有抗炎特性的 HDAC 抑制剂,在 Phb1 KO 肝细胞中表现出强大的抗凋亡作用。确实,TSA 和 Parthenolide 处理的肝细胞中 FXR 的水平增加而 CYP7A1、HDAC4、TNFα、TRAIL 和 Bax 的水平减少,表明由于特异性 HDAC 抑制而导致胆汁酸毒性降低的结果,从而减弱了 Phb1 KO 肝细胞凋亡反应。重要的是,Parthenolide 在 Phb1 KO 小鼠中表现出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Parthenolide 治疗后,小鼠因 BDL(胆管结扎)而导致的死亡率降低,并伴有更低的凋亡反应,表现为坏死区域减少、Tunel 染色减少以及 ALT (8431±957 vs. 4225±210 U/L) 和 AST (4805±300 vs. 2242±438 U/L) 活性降低,与对照 Phb1 KO 小鼠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