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atartaric acid | 4450-95-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atartaric acid
英文别名
2-[5-[carboxy(hydroxy)methyl]-3,6-dioxo-1,4-dioxan-2-yl]-2-hydroxyacetic acid
Metatartaric acid化学式
CAS
4450-95-7;39469-81-3
化学式
C8H8O10
mdl
——
分子量
264.14
InChiKey
KWBYTEOPKORPP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物理描述:
    Crystalline or powder form with a white or yellowish colour. Very deliquescent with a faint odour of caramel
  • 溶解度:
    Very soluble in water and ethanol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168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10

制备方法与用途

酒石酸概述

酒石酸(metatartaric acid)是一种酸度调节剂,分子式为C6H10O11。它呈微黄色、轻质多孔性固体状,具有络合作用,能够与酒石酸盐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使酒石酸盐保持溶解状态。偏酒石酸广泛应用于葡萄罐头和葡萄酒中,以防止酒石酸盐沉淀生成。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食品级偏酒石酸可以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到葡萄罐头中,实际应用时添加量约为20g/kg。而在德国葡萄酒法及欧盟与加拿大关于葡萄酒协议中,允许的添加量为100g/L。

目前,食品级偏酒石酸的检测方法采用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发布的分光光度法。虽然这种方法操作复杂且过程繁琐,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难以控制重复性。

检测

以RezexROA-OrganicAcid色谱柱为分析柱,成功确立了食品中偏酒石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试验结果显示,9种常见有机酸不会对偏酒石酸的检测造成影响。对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进行了研究,在所确定条件下,峰面积与标准溶液在0.1~20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系数大于0.999;回收率范围为90.0%~100.0%,变异系数均小于5.0%。

应用

酒石酸可用于制备一种食品除蜡清洗剂。通过将非离子聚丙烯酰胺(5~8%)、烷基聚氧乙烯醚(4%~7%)、食品级偏酒石酸(10%~15%)与部分去离子混合并冷藏,再加入热融合的果酸(5%~7%)、甲基羟丙基纤维素(6%~8%)、十二烷基苯磺酸(5%~7%)、乙醇(5%~7%),以及质量浓度为1%~2%的碳酸氢钠溶液和剩余去离子,即可制备得到该清洗剂。这种清洗剂能够有效去除食品表面的一般污垢及硬质杂质,并特别适用于清除食品表面涂覆的蜡。

化学性质

酒石酸是一种微黄色轻质多孔性固体,无味,难溶于冷,具有吸湿性和溶液显酸性的特点。在过度受热时易分解为酒石酸。根据FCC(1990),其ADI值未作特殊规定。

用途

酒石酸可用作酸味剂和抗氧化增效剂。在我国,它可用于葡萄罐头的生产,并按实际需要适量添加。

生产方法

D-酒石酸在168~172℃下烘烤3.5h,或加热至180~190 ℃后自然冷却即可制得偏酒石酸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