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 (2Z)-3-[4-(bromomethyl)-1,3-oxazol-2-yl]prop-2-enylcarbamate | 321667-42-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 (2Z)-3-[4-(bromomethyl)-1,3-oxazol-2-yl]prop-2-enylcarbamate
英文别名
methyl N-[(Z)-3-[4-(bromomethyl)-1,3-oxazol-2-yl]prop-2-enyl]carbamate
methyl (2Z)-3-[4-(bromomethyl)-1,3-oxazol-2-yl]prop-2-enylcarbamate化学式
CAS
321667-42-9
化学式
C9H11BrN2O3
mdl
——
分子量
275.102
InChiKey
PSPOGKBJEXRBKP-IHWYPQMZ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64.4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is of Leucascandrolide A
    作者:Keith R. Hornberger、Christopher L. Hamblett、James L. Leighton
    DOI:10.1021/ja003593m
    日期:2000.12.1
    biological profile of I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as well as powerful inhibi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total synthesis of leucascandrolide A. The synthesis planning, outlined in Scheme I, relies on the use of asymmetric synthetic methods recently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ies and was chosen for reasons of flexibility and convergency
    第 v 页 摘要 Leucascandrolide A (I) 是一种新属的多氧海洋大环内酯(方案 I),由 Pietra 及其同事于 1996 年从钙质海绵 Leucascandracaveolata 中分离出来。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但随后的探险未能提供额外数量的 I。 I 的生物学特征的特点是对人类癌细胞系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以及对白色念珠菌的强大抑制作用。本论文描述了 leucascandrolide A 的全合成。 方案 I 中概述的合成计划依赖于我们实验室最近开发的不对称合成方法的使用,并且出于灵活性和收敛性的原因选择了 Leucascandrolide A (I),一种多氧化的新属的海洋大环内酯(方案I),Pietra 及其同事于 1996 年从钙质海绵 Leucascandra Caveolata 中分离出来。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但随后的探险未能提供额外数量的 I。 I 的生
  • Tot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Neopeltolide and Analogues
    作者:Viktor V. Vintonyak、Brigitte Kunze、Florenz Sasse、Martin E. Maier
    DOI:10.1002/chem.200801398
    日期:2008.12.8
    compound 50 was prepared. This led to 11-epi-neopeltolide 51. The 5-epimer of neopeltolide, compound 52, could be obtained from the minor isomer of the Prins cyclization. Furthermore, a range of analogues with modifications in the side chain were prepared. All derivatives were checked for toxicity effects on mammalian cell cultures and inhibitory effects on NADH oxidation in submitochondrial particles
    通过Mitsunobu反应将新去内酯的内酯16a的核心结构与含恶唑的侧链23结合,从而提供了具有细胞毒性的天然产物新去内酯(2)。侧链23由恶唑酮24经相应的三氟甲磺酸酯制备。制备23种化合物的关键步骤是Sonogashira偶联,烯胺烷基化和Still-Gennari Horner-Emmons反应。通过在烯丙基化步骤中改变Leighton试剂,制备了内酯16a的11-表位化合物50。这产生了11-表-新邻苯二酚51。新邻苯二酚的5-末端化合物52可以从Prins环化的次要异构体获得。此外,制备了一系列在侧链上具有修饰的类似物。检查所有衍生物对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物的毒性作用以及对牛心脏线粒体颗粒中NADH氧化的抑制作用。内酯部分的修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另一方面,缩短恶唑与内酯之间的距离会导致活性显着下降。具有额外双键的类似物65与新去内酯本身具有相同或什至更高的活性。
  • Synthesis of Leucascandrolide A via a Spontaneous Macrolactolization
    作者:Ying Wang、Jelena Janjic、Sergey A. Kozmin
    DOI:10.1021/ja028428g
    日期:2002.11.1
    We have developed a concise, convergent, and stereocontrolled synthesis of (+/-)-leucascandrolide A (18 steps from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recursors), featuring a complete relay of the initial stereochemical information via a series of diastereoselective transformations. Spontaneous macrolactolization discovered during this synthetic exercise has provided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this macrolide and
    我们开发了 (+/-)-leucascandrolide A 的简洁、收敛和立体控制合成(从市售前体开始的 18 个步骤),具有通过一系列非对映选择性转化完整传递初始立体化学信息的特点。在这次合成练习中发现的自发大环内酯化提供了对这种大环内酯的前所未有的访问,并证明了以高度可控和有效的方式访问大环系统的可能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伊莫拉明 (5aS,6R,9S,9aR)-5a,6,7,8,9,9a-六氢-6,11,11-三甲基-2-(2,3,4,5,6-五氟苯基)-6,9-甲基-4H-[1,2,4]三唑[3,4-c][1,4]苯并恶嗪四氟硼酸酯 (5-氨基-1,3,4-噻二唑-2-基)甲醇 齐墩果-2,12-二烯[2,3-d]异恶唑-28-酸 黄曲霉毒素H1 高效液相卡套柱 非昔硝唑 非布索坦杂质Z19 非布索坦杂质T 非布索坦杂质K 非布索坦杂质E 非布索坦杂质67 非布索坦杂质65 非布索坦杂质64 非布索坦杂质61 非布索坦代谢物67M-4 非布索坦代谢物67M-2 非布索坦代谢物 67M-1 非布索坦-D9 非布索坦 非唑拉明 雷西纳德杂质H 雷西纳德 阿西司特 阿莫奈韦 阿米苯唑 阿米特罗13C2,15N2 阿瑞匹坦杂质 阿格列扎 阿扎司特 阿尔吡登 阿塔鲁伦中间体 阿培利司N-1 阿哌沙班杂质26 阿哌沙班杂质15 阿可替尼 阿作莫兰 阿佐塞米 镁(2+)(Z)-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酯 锌1,2-二甲基咪唑二氯化物 铵2-(4-氯苯基)苯并恶唑-5-丙酸盐 铬酸钠[-氯-3-[(5-二氢-3-甲基-5-氧代-1-苯基-1H-吡唑-4-基)偶氮]-2-羟基苯磺酸基][4-[(3,5-二氯-2-羟基苯 铁(2+)乙二酸酯-3-甲氧基苯胺(1:1:2) 钠5-苯基-4,5-二氢吡唑-1-羧酸酯 钠3-[2-(2-壬基-4,5-二氢-1H-咪唑-1-基)乙氧基]丙酸酯 钠3-(2H-苯并三唑-2-基)-5-仲-丁基-4-羟基苯磺酸酯 钠(2R,4aR,6R,7R,7aS)-6-(2-溴-9-氧代-6-苯基-4,9-二氢-3H-咪唑并[1,2-a]嘌呤-3-基)-7-羟基四氢-4H-呋喃并[3,2-D][1,3,2]二氧杂环己膦烷e-2-硫醇2-氧化物 野麦枯 野燕枯 醋甲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