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特征在于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不受控制。这种恶性肿瘤早期难以诊断,往往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阶段。两面针来源于广西特有的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的根部,是天然的植物生物碱。氯化两面针碱 (NC) 是两面针的一种氯化物,在抗感染、抗疟疾、抗真菌以及抗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活性,并且显示出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有效抑制作用[1]。
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是从广西特有药用植物——两面针的根部分离得到的一种生物碱。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其具有抗炎、抗真菌、抗氧化和抗HIV等多种生物活性,并因其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类型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被认定为潜在的抗肿瘤化合物[2]。
合成工艺优化4-(苯并[d][1,3]二氧戊环-5-基)-2-(3,4-二甲氧基苯基)-4-氧代丁腈经水解、还原反应得到4-(苯并[d][1,3]二氧戊环-5-基)-2-(3,4-二甲氧基苯基)丁酸;再经过傅克反应、刘卡特反应和环合,最终通过芳构化、硫酸二甲酯甲基化及氯化钠盐交换得到氯化两面针碱。优化后的工艺总收率为2.5%,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原料和试剂经济易得。
图1展示了氯化两面针碱的优化合成路线。目前,该化合物主要从不同种类的花椒属植物中提取分离,但总体收率仅为0.003%至0.07%。由于其水溶性差,大规模工业化提取生产的效率低、成本高。人工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四种:Arthur等人以3,4-二甲氧基苯甲醛和1-乙酰基-3,4-亚甲二氧基苯为起始原料,经醛酮缩合、加成、水解等反应得到4-(苯并[d][1,3]二氧戊环-5-基)-2-(3,4-二甲氧基苯基)丁酸(3),再经过还原、傅克反应、刘卡特反应和环合,最终以30%钯炭在240℃下干搅进行芳构化和硫酸二甲酯甲基化,并使用浓盐酸/锌粉进行氯化交换得终产物1E 53。Lv等人则采用3,4-二甲氧基-5-碘苯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过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Pd(PPb)2Cl2]、锌粉催化偶联环合反应,再进行甲基化、二氯二氰基对苯醌芳构化和四氢锂铝还原,最后盐酸酸化得到1。
作用上海融禾生产的氯化两面针碱主要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多种机制达到抗肿瘤作用。作为传统中药的新用法,氯化两面针碱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极大的开发应用价值[3]。
参考资料氯化两面针碱来源于两面针药材。
用途用于含量测定、鉴定及药理实验等。其药理作用包括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逆转多药耐药等多种机制实现抗肿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