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具有
吡咯烷酮支架的甲酰肽受体 2 小分子激动剂,这些激动剂源自药效团建模和对接研究的组合。使用药效团模型筛选 G
LASS(
GPCR-
配体协会)数据库。选择最有希望的新型
配体结构,然后在细胞测定(
钙动员和 β-抑制蛋白测定)中进行测试。在选定的
配体中,两种
吡咯烷酮化合物(7和8)被证明是最活跃的。此外化合物7能够减少人中性粒细胞静态粘附试验中粘附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这表明其具有抗炎和促消退特性。对新
配体的进一步探索和优化表明,杂环,例如直接连接到
吡咯烷酮支架的
吡唑,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和激动活性的增强。最感兴趣的化合物(7和30)在 ERK
磷酸化测定中进行了测试,证明对 FPR2 的选择性优于对 FPR1。在体内小鼠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检查了化合物7 。化合物7在体内可能是有价值的 工具并帮助提高对 FPR2 受体在消炎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