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又名双氯苯咪唑、霉可唑(达克宁)、美康唑(密康唑)、克霉灵、霉康唑、霉可乃除、吾玫、无霉和咪可拉唑。其硝酸盐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微臭。该物质极微溶于水和乙醚,微溶于乙醇,略溶于氯仿。对深部真菌和浅表真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并影响其代谢过程来发挥作用。
咪康唑广泛应用于由皮肤癣菌(如絮状毛皮癣菌、毛癣菌、小孢子菌和糠秕孢子菌)、酵母菌(如念珠菌、马拉色菌等)以及其他多种真菌引起的慢性广泛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念珠菌外阴阴道炎、体癣、手癣、股癣、足癣、花斑癣、真菌性甲沟炎等。此外,对细菌性外耳炎和皮肤感染也有一定疗效。
药理作用咪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适用于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其抗菌机制是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生物合成并改变其通透性而发挥抗真菌作用。该药物对白色念珠菌、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曲霉菌和孢子丝菌等有抑制效果,特别对皮肤癣菌如絮状毛皮癣菌、毛癣菌、小孢子菌和糠秕孢子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它还能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等革兰阳性细菌的生长。
药效动力学咪康唑口服吸收不完全。一次口服1g后4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为1mg/L;静滴一次9mg/kg(约9mg),其峰值时间较短。该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2-3小时。
用途与用法适用于治疗深部真菌病,尤其对皮肤、五官及阴道等部位的真菌感染有效。治疗时,通常需要持续使用2周至1个月不等,以防止复发。
药物相互作用合理配伍:复方新诺明与咪康唑联用可增强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 配伍禁忌:
由2,2',4'-三氯苯乙酮制得。
化学性质与用途咪康唑硝酸盐作为抗真菌药物,一般用于治疗各种深部和浅表真菌感染。该物质无臭、无味,并且在DMF中的溶解度较高,在甲醇中稍溶,在乙醇、丙酮、氯仿、乙酸乙酯、苯和环己烷中几乎不溶。
它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病,对皮肤、五官及阴道等部位的真菌感染也有效。该药物可用于治疗由多种真菌引起的感染,包括新生隐球菌、念珠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和皮炎牙生菌等。对于毛发癣菌和某些皮肤癣菌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部分霉菌及白色含球菌的作用较差。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益康唑 | econazole | 27220-47-9 | C18H15Cl3N2O | 381.689 |
异康唑 | isoconazole | 27523-40-6 | C18H14Cl4N2O | 416.134 |
芬替康唑 | α-(2,4-dichlorophenyl)-β,N-imidazolylethyl 4-phenylthiobenzyl ether | 72479-26-6 | C24H20Cl2N2OS | 455.408 |
抑霉唑 | 1-[2-(2,4-dichlorophenyl)-2-(2-propenyloxy)ethyl]-1H-imidazole | 35554-44-0 | C14H14Cl2N2O | 297.184 |
噻康唑 | tioconazole | 65899-73-2 | C16H13Cl3N2OS | 387.717 |
alpha-(2,4-二氯苯基)-1H-咪唑-1-乙醇 | 1-(2,4-dichlorophenyl)-2-(1H-imidazol-1-yl)ethan-1-ol | 24155-42-8 | C11H10Cl2N2O | 257.119 |
舍他康唑 | sertaconazole | 99592-32-2 | C20H15Cl3N2OS | 437.777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Miconazole | 47447-52-9 | C18H14Cl4N2O | 416.134 |
—— | (-)-Miconazole | 47447-53-0 | C18H14Cl4N2O | 416.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