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乌头碱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为C36H49NO12。它是一种镇痛药,作用远比吗啡和阿司匹林强。尽管起效较慢,但其持续时间更持久。乙酰乌头碱呈白色结晶性粉末状,无臭且味苦。在氯仿中易溶,在乙醚中略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并且在水中不溶。
物理化学性质可提高疼痛阈值,是一种非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强于吗啡和阿司匹林,起效较慢但维持时间更持久,无耐受性和成瘾性。此外,它还具有解热、局部麻醉和消炎作用,可以减缓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并抑制炎性水肿、渗出及炎症增殖肉芽组织的生长。
药代动力学口服和肌内注射易吸收,在体内胆囊分布最多。主要由肾脏排出。
适应证用于各种中等疼痛、肩部周围炎、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及扭伤、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以及小手术后疼痛。
禁忌证过敏体质者禁用。
注意事项偶见轻度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荨麻疹、寒战和胸闷等,但通常可以自行消失。对于心脏病患者,每天用药不应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0.3mg。如遇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可注射阿托品和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用法用量小鼠口服3-乙酰乌头碱的LD₅₀为3.09mg/kg。其他各种注射途径的LD₅₀在0.40至0.70mg/kg之间,约为口服的13%~23%,大鼠LD₅₀为小鼠的53%~74%。亚急性毒性实验中,3-乙酰乌头碱中毒剂量可致大鼠呼吸抑制而死亡,家兔除有呼吸抑制外还出现ECG异常。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和肝细胞轻度损伤。阿托品和人工呼吸对3-乙酰乌头碱引起的呼吸抑制具有治疗效果。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口服大鼠的LD₅₀为2.3毫克/公斤;小鼠的LD₅₀为2.5毫克/公斤。
用途用于含量测定、鉴定及药理实验等。
分类可燃;火场分解有毒氮氧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库房低温、通风干燥。
灭火剂水、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Aconotine | 302-27-2 | C34H47NO11 | 645.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