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氟沙星是由日本大冢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1993年以1%软膏首次在日本上市用于治疗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疾病,好发于青春期)。那氟沙星是一种新型的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它对G+菌、G-菌、厌氧菌等都有效,并且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与MRSA同样有效。对皮肤感染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仅为0.78mg/ml。目前使用其1%软膏治疗痤疮和毛囊炎,疗效高,有效率高达81.3%,副作用小,在3946例患者中只有56例出现副作用,比率约为1.42%。
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那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在所有8种抗菌素中是最小的。在浓度为2mg/L时,对所有的临床分离菌都有抑制作用,而其它抗菌药在相同浓度下可能已经发现MIC50超过8mg/L的耐药菌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出现了更高的耐药性,如那氟沙星MIC90为4mg/L,而其它7种抗菌药超过了8mg/L。对痤疮丙酸杆菌、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夫西地酸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但除了那氟沙星和青霉素外,对其它抗菌药均可产生抗药性。研究结果提出那氟沙星对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均有抗菌活性,表明其对治疗痤疮感染有效。
所有受试者的喹诺酮类药物对MSSA菌株都有抗菌活性。那氟沙星的抗菌活性最强(MIC90≤0.1mg/L)。即使与抗菌活性很强的托苏氟沙星和司巴氟沙星相比,其MIC90亦低4倍。相比之下,与MSSA相比,那氟沙星对MRSA的抗菌活性较低,但仍然是受试的喹诺酮类药物中抗菌活性最强的。在5年期内,那氟沙星的MIC90为1.56mg/L;而其它喹诺酮类药物的MIC90≥12.5mg/L。
急性毒性小鼠口服给药那氟沙星的最大耐受量大于5000mg/kg;小鼠皮下注射那氟沙星的最大耐受量大于300mg/kg。
耐药性接种菌在108CFU/ml时2-5代已开始对克林霉素出现耐药性,16-25代使药物浓度从0.03μg/ml增至0.25μg/ml。在接种菌为106CFU/ml时,14-25代使克林霉素的浓度从0.02μg/ml增至0.10μg/ml。那氟沙星组的结果是接种菌在108CFU/ml时,18-25代药物浓度从0.3μg/ml增至2.00μg/ml;106CFU/ml时,在16-25代药物浓度从0.3μg/ml增至2.00μg/ml。这表明那氟沙星在面对耐药性菌株时仍具有一定的效果。
体内研究一种喹诺酮类抗菌新药,其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需氧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其疗效比传统的抗菌药如四环素、红霉素、氯洁霉素更好。
用途那氟沙星是一种新型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需氧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8-bromo-9-fluoro-6,7-dihydro-5-methyl-1-oxo-1H,5H-benzoquinolizine-2-carboxylic acid | 77483-92-2 | C14H11BrFNO3 | 340.149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R-(+)-9-fluoro-8-(4-hydroxypiperidin-1-yl)-5-methyl-6,7-dihydro-1-oxo-1H,5H-benzo[i,j]quinolizine-2-carboxylic acid | 160961-35-3 | C19H21FN2O4 | 360.385 |
左氧那地沙星 | (S)-(-)-nadifloxacin | 154357-42-3 | C19H21FN2O4 | 360.385 |
—— | methyl-9-fluoro-6,7-dihydro-8-(4-hydroxy-1-piperidyl)-5-methyl-1-oxo-1H,5H-benzoquinolizine-2-carboxylate | 129672-74-8 | C20H23FN2O4 | 374.412 |
—— | 7-Fluoro-12-methyl-4-oxo-8-[4-(6-tritylsulfanylhexanoyloxy)piperidin-1-yl]-1-azatricyclo[7.3.1.05,13]trideca-2,5,7,9(13)-tetraene-3-carboxylic acid | 1398623-75-0 | C44H45FN2O5S | 732.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