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烷脒在体外具有杀灭利什曼原虫的作用,但在体内效果不如五价锑剂。其杀菌机制可能通过干扰敏感原虫的糖酵解过程实现。口服后胃肠道吸收差,肌注后可完全被吸收,并迅速分布于各组织中,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暂,但肝、肾组织中的保留时间可达数日。戊烷脒可通过胎盘,但不会进入乳汁。该药物主要用于锑剂治疗无效或不宜使用锑剂的黑热病患者、对锑剂过敏者以及在锑剂治疗中有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不良反应戊烷脒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如胃部灼感、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心悸等。偶见皮肤瘙痒、黄疸、气促、血压下降等现象,也可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在治疗早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和脾脏增大等症状。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硬结与血肿。
注意事项戊烷脒二盐酸盐(MP-601205 dihydrochloride)是一种抗微生物剂,能够干扰DNA的生物合成。它对寄生虫利什曼原虫有抑制作用,IC50为2.5 μM,并且是选择性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ses)和再生肝磷酸酶(PRL)的有效抑制剂。戊烷脒二盐酸盐可用于冈比亚锥虫病、抗锑利什曼病及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研究,具有抗肿瘤活性及抗菌活性。
靶点戊烷脒(0-10 µg/mL;6天;WM9、DU145、C4-2、Hey、WM480及A549细胞)处理能够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戊烷脒琥珀酸盐对利什曼原虫的促成熟体具有杀灭作用,72小时孵育后其活性比顺铂高60倍。戊烷脒琥珀酸盐诱导的程序化细胞死亡(PCD)多于顺铂,并与DNA合成抑制及G2/M期细胞周期阻滞相关。戊烷脒琥珀酸盐与牛胸腺DNA(CT-DNA)结合会引发DNA双螺旋结构构象变化,符合B到A过渡。该化合物与泛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β-折叠含量增加了6%。
体内研究戊烷脒以0.25 mg/鼠剂量(肌肉注射;每2天一次;4周;裸小鼠)处理显著抑制裸小鼠中WM9人黑色素瘤肿瘤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在裸小鼠中的治疗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