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O-ethyllongiberine | 248279-26-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O-ethyllongiberine
英文别名
(1S,14S)-19-ethoxy-9,20,21,25-tetramethoxy-30-methyl-7,23-dioxa-15,30-diazaoctacyclo[22.6.2.23,6.18,12.111,15.114,18.027,31.022,33]heptatriaconta-3(37),4,6(36),8,10,12(35),18(33),19,21,24,26,31-dodecaene
O-ethyllongiberine化学式
CAS
248279-26-7
化学式
C40H44N2O7
mdl
——
分子量
664.799
InChiKey
CLVSSMFRATWOAR-CONSDPRK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6
  • 重原子数:
    49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9.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
  • 拓扑面积:
    71.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9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O-ethyllongiberinesodium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以10 mg的产率得到(S)-N-甲基乌药碱
    参考文献:
    名称:
    Longalisine和O-methyllongiberine,来自Thalictrum longistylum的二聚原小ber碱-苄基四氢异喹啉碱生物碱(1)。
    摘要:
    从长拟南芥的根中分离出两个苄基四氢异喹啉-原小ber碱二聚体,longiberine(1)和O-methyllongiberine(2),它们代表一类新的二聚生物碱。通过光谱和化学方法建立了长纤维碱(1)的结构。用Na /液体NH(3)还原O-乙基longiberine(4)的裂解生成(+)-(S)-N-甲基coclaurine(5),确定了二聚体的一半,一维和二维NMR研究表明原小ber碱核上的取代基。thalidezine(6)通过在Mannich反应中被甲基化并通过Eschweiler-Clarke方法被N-甲基化的O-乙酰基N,N-二甲基甲基衍生物9化学转化为1,建立了第二个不对称中心S,并证实了环的大小和1的取代基顺序
    DOI:
    10.1021/np9902284
  • 作为产物:
    描述:
    thalidezine acetate 在 盐酸甲酸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127.0h, 生成 O-ethyllongiberine
    参考文献:
    名称:
    Longalisine和O-methyllongiberine,来自Thalictrum longistylum的二聚原小ber碱-苄基四氢异喹啉碱生物碱(1)。
    摘要:
    从长拟南芥的根中分离出两个苄基四氢异喹啉-原小ber碱二聚体,longiberine(1)和O-methyllongiberine(2),它们代表一类新的二聚生物碱。通过光谱和化学方法建立了长纤维碱(1)的结构。用Na /液体NH(3)还原O-乙基longiberine(4)的裂解生成(+)-(S)-N-甲基coclaurine(5),确定了二聚体的一半,一维和二维NMR研究表明原小ber碱核上的取代基。thalidezine(6)通过在Mannich反应中被甲基化并通过Eschweiler-Clarke方法被N-甲基化的O-乙酰基N,N-二甲基甲基衍生物9化学转化为1,建立了第二个不对称中心S,并证实了环的大小和1的取代基顺序
    DOI:
    10.1021/np990228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ongiberine and <i>O</i>-Methyllongiberine, Dimeric Protoberberine-Benzyl Tetrahydroisoquinoline Alkaloids from <i>Thalictrum </i><i>l</i><i>ongistyl</i><i>um</i>
    作者:Shoei-Sheng Lee、Wu、John H. Wilton、Jack L. Beal、Raymond W. Doskotch
    DOI:10.1021/np9902284
    日期:1999.10.1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Thalictrum longistylum and represent a new class of dimeric alkaloids. The structure of longiberine (1) was established by spectral and chemical methods. Reductive cleavage of O-ethyllongiberine (4) with Na/liquid NH(3) yielded (+)-(S)-N-methylcoclaurine (5), which determined one-half of the dimer, and 1D and 2D NMR studies arranged the substituents on the protoberberine nucleus
    从长拟南芥的根中分离出两个苄基四氢异喹啉-原小ber碱二聚体,longiberine(1)和O-methyllongiberine(2),它们代表一类新的二聚生物碱。通过光谱和化学方法建立了长纤维碱(1)的结构。用Na /液体NH(3)还原O-乙基longiberine(4)的裂解生成(+)-(S)-N-甲基coclaurine(5),确定了二聚体的一半,一维和二维NMR研究表明原小ber碱核上的取代基。thalidezine(6)通过在Mannich反应中被甲基化并通过Eschweiler-Clarke方法被N-甲基化的O-乙酰基N,N-二甲基甲基衍生物9化学转化为1,建立了第二个不对称中心S,并证实了环的大小和1的取代基顺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