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索前列醇又称为喜克溃、米索普特或米索普鲁斯托尔,于1985年在美国首次上市。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E1类似物,外观为淡黄色粘稠状液体,极难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和氯仿混合。在室温下不稳定。它是一种新型抗孕激素药物,主要通过刺激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促进黏膜血流量来保护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从而有利于溃疡愈合。此外,米索前列醇对基础胃酸分泌或组胺、五肽胃泌素以及食物引起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均有抑制作用。它还因具有前列腺素E1的作用,可使宫颈胶原降解,纤维组织软化,并引起子宫平滑肌及结肠收缩。目前该药物常与米非司酮配伍用于终止早孕或中期引产。
给药方式米索前列醇有多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阴道给药、舌下含服和口腔含服。阴道给药和舌下含服避免了肝脏代谢路径,临床效果优于口服给药;舌下含服通过口腔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起效迅速且血药浓度上升快,但可能伴随较多副作用。然而,这些途径减少了妇科操作费用,提高了用药依从性。
尽管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米索前列醇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变态反应。因此,在使用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该药物虽有诸多优点,但对于心肝肾功能障碍者、青光眼、哮喘及前列腺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使用历史上世纪80年代,米索前列醇首次被发现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并至今仍是预防和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所致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最有效的药物。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它能提高抗早孕药物的完全流产率,如今已成为每一位妇产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药物之一。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发现米索前列醇是引产时最好的前列腺素类似物。具体而言,在终止妊娠方面,它比传统的子宫收缩剂更为有效且副作用较少。
化学性质米索前列醇是一种淡黄色粘稠液体,极难溶于水或正己烷,但能与乙醇、乙醚或氯仿混溶。在室温下易发生热差向异构化,对pH值也极为敏感,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会脱去11α位羟基并转化为A型前列腺素,并进一步异构化为B型前列腺素。
用途米索前列醇是第一个化学合成的前列腺素E1类抗溃疡药,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和防止溃疡形成的作用。它能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以及由于组胺、五肽胃泌素、食物或咖啡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还能减少夜间胃酸分泌。它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并且对延长溃疡复发优于受体拮抗剂。
生产方法米索前列醇的生产较为复杂,其合成路线涉及多个步骤。以壬二酸为原料,与二咪唑亚砜反应生成咪唑的酰化产物。该产物有很强的酰化活性,再与丙二酸单甲酯反应并酸化脱羧后生成2-[8-(甲氧基羰基)辛酰基]乙酸甲酯,然后水解脱羧生成8-氧代癸酸,并与草酸二甲酯环合后再脱羧得到3位取代的环戊三酮。选择性氢化其中的一个羰基为羟基,再经丙酮缩醛反应后还原生成4-羟基-2-(庚酸甲酯-7-基)-2,3-环戊烯酮。最后与有机铝试剂反应即可获得米索前列醇。总收率不到1%。此方法复杂且需多次纯化步骤,因此成本较高。
总之,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多功能的药物,适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并具有广泛的用途和研究价值。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methyl 16-methyl-9-oxo-11α-[(triethylsilyl)oxy]-16-[(trimethylsilyl)oxy]-prost-13E-en-1-oate | —— | C31H60O5Si2 | 568.985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Methyl 7-((1S,2R,3R)-3-hydroxy-2-((E)-4-hydroxy-4-methyloct-1-en-1-yl)-5-oxocyclopentyl)heptanoate | —— | C22H38O5 | 382.541 |
—— | (+/-) methyl-11α,16-dihydroxy-16-methyl-9-oxoprostan-1-oate | 145190-75-6 | C22H40O5 | 384.557 |
16-羟基-16-甲基-9-氧代-前列腺-10,13-二烯-1-酸甲酯 | 16-Hydroxy-16-methyl-9-oxo-prosta-10,13-dien-1-oic acid methyl ester | 58682-86-3 | C22H36O4 | 36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