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当4-乙烯基环己烯和4-乙烯基环己烷单氧化物以500毫克/千克的剂量给予小鼠时,诱导了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和环氧化酶。500毫克/千克的4-乙烯基环己烯、4-乙烯基环己烯单氧化物和4-乙烯基环己烯二环氧化物的剂量降低了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水平,这表明谷胱甘肽可能参与了4-乙烯基环己烯的代谢。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在小鼠肝脏微粒体中孵化后形成的主要4-乙烯基-1-环己烯代谢物是4-乙烯基环己烷-1,2-二醇。其他代谢物包括4-乙烯基-1,2-环氧化环己烷和4-乙烯基-1-环己烯二氧化物。4-乙烯基-1-环己烯二氧化物增加了V79中国仓鼠细胞的正向突变率(大约10倍)。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4-乙烯基环己烯在体外被肝脏微粒体酶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是4-乙烯基-1,2-环氧环己烷和4-环氧乙基-1,2-二羟基环己烷,还有微量的(小于0.001%)乙烯基环己烯二环氧也同时产生。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Wistar大鼠和瑞士小鼠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将4-乙烯基环己烯代谢为4-乙烯基-1,2-环氧环己烷,4-环氧乙基环己烯以及少量的4-环氧乙基-1,2-环氧环己烷。这些物质进一步被环氧水解酶水解为相应的二醇:4-乙烯基环己烷-1,2-二醇,4-二羟基乙基环己烯以及可能的4-环氧乙基环己烷-1,2-二醇。最后两种代谢物可能进一步代谢为4-二羟基乙基-1,2-环氧环己烷和四醇4-二羟基乙基环己烷-1,2-二醇。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4-乙烯基环己烯已知的人类代谢物包括环氧-4-乙烯基环己烯和1,2-环氧-4-乙烯基环己烷。
来源:NORMAN Suspect List Exchange
毒理性
评估:对于4-乙烯基-1-环己烯的人类致癌性,目前证据不足。对于4-乙烯基-1-环己烯的实验动物致癌性,有充分证据。总体评估:4-乙烯基-1-环己烯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性(2B组)。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A3:已确认的动物致癌物,对人类的相关性未知。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4-乙烯基环己烯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2B组:可能对人类致癌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毒理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著:第7卷补充:致癌性的总体评估:更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著第1至42卷,1987年;440页;ISBN 92-832-1411-0(已绝版)
来源: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吸收、分配和排泄
一个剂量的400毫克/千克4-[乙烯-C]VCH(99%,含有叔丁基邻苯二酚作为抗氧化剂)用玉米油给予禁食的B6C3F1雌性小鼠和F344雌性大鼠。小鼠在24小时内排出了95%的给药剂量,而大鼠在48小时内通过尿液(50-60%)和呼出气体(30-40%)排出了95%的剂量。VCH作为CO2出现的量微不足道;粪便排出占总剂量的3%到9%。24小时小鼠体内的总组织放射性物质占剂量小于1%;在大鼠中,3.4%,1.1%,和1.1%的剂量分别保留在脂肪组织、骨骼肌和皮肤中。无论是亲本VCH还是其代谢物都没有在两种物种的卵巢中积累[占给药剂量的0.05%],并且不同物种在卵巢分布上没有特异性的差异。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单次口服给予400 mg/kg体重的(14)C-4-乙烯基环己烯(用玉米油灌胃),禁食的B6C3F1小鼠和Fischer 344大鼠在给药后1到2小时之间达到大约100 nmol/ml的峰值血药水平。小鼠在24小时内排除了95%的放射性,而大鼠需要48小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排泄途径是尿液(50-60%)和呼出的空气(30-40%)。4-乙烯基环己烯的浓度在脂肪组织中最高(约为5 umol/g),比肝脏、皮肤和卵巢等组织的浓度高出约10倍。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