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 | 12150-46-8

中文名称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
中文别名
1,1'-二茂铁双(二苯基膦);双(二苯基膦)二茂铁;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1,1-双二苯基磷二茂铁;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DPPF;1,1-双(二苯基磷)二茂铁;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
英文名称
1,1'-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
英文别名
1,1'-ferrocenediylbis(diphenylphosphine);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dppf;bis-1,1'-(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1,1′-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1,1’-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1,1’-ferrocenediyl -bis(diphenylphosphine);1,1′ -ferrocenediyl-bis(diphenylphosphine);1,1'-bis(diphenylphosphanyl)ferrocene;1,1'-bis(diphenylphosphine)ferrocene;1,10-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cyclopenta-1,3-dien-1-yl(diphenyl)phosphane;iron(2+)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化学式
CAS
12150-46-8
化学式
C34H28FeP2
mdl
——
分子量
554.391
InChiKey
KZPYGQFFRCFCP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81-182 °C (dec.)(lit.)
  • 溶解度:
    可溶于氯仿、乙酸乙酯
  • 稳定性/保质期:
    在常温常压下保持稳定,应避免与氧化物接触。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32
  • 重原子数:
    37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6.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安全信息

  • TSCA:
    No
  • 危险等级:
    IRRITANT
  • 危险品标志:
    T
  • 安全说明:
    S22,S24/25,S26,S28A,S36,S45
  • 危险类别码:
    R25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3190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328
  • 危险类别:
    IRRITANT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264,P270,P271,P280,P301+P310,P302+P352,P304+P340,P312,P330,P363,P405,P501
  • 危险性描述:
    H301
  • 储存条件:
    2-8°C下,请将物品存放在密闭且阴凉干燥的地方。

SDS

SDS:5588c90a6fc5e08cb0e748f72e0d6a63
查看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修改号码:6

模块 1. 化学品
产品名称: 1,1'-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
修改号码: 6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GHS分类
物理性危害 未分类
健康危害
急性毒性(经口) 第4级
急性毒性(经皮) 第4级
急性毒性(吸入) 第4级
环境危害 未分类
GHS标签元素
图标或危害标志
信号词 警告
危险描述 吸入或皮肤接触或吞咽有害。
防范说明
[预防] 避免吸入。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
使用本产品时切勿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处理后要彻底清洗双手。
穿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具。
[急救措施] 吸入: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在呼吸舒适的地方保持休息。若感不适,呼叫解毒
中心/医生。
食入:若感不适,呼叫解毒中心/医生。漱口。
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轻轻洗。
被污染的衣物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若感不适: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废弃处置] 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把物品/容器交与工业废弃处理机构。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修改号码:6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单一物质/混和物 单一物质
化学名(中文名):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百分比: >96.0%(T)
CAS编码: 12150-46-8
俗名: 1,1'-Ferrocenebis(diphenylphosphine)
分子式: C34H28FeP2

模块 4. 急救措施
吸入: 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通畅,休息。若感不适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皮肤接触: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肥皂和水轻轻洗。
若皮肤刺激或发生皮疹:求医/就诊。
眼睛接触: 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果方便,易操作,摘除隐形眼镜。继续清洗。
如果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食入: 若感不适,呼叫解毒中心/医生。漱口。
紧急救助者的防护: 救援者需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比如橡胶手套和气密性护目镜。

模块 5. 消防措施
合适的灭火剂: 干粉,泡沫,雾状水,二氧化碳
特殊危险性: 小心,燃烧或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生毒烟。
特定方法: 从上风处灭火,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非相关人员应该撤离至安全地方。
周围一旦着火:如果安全,移去可移动容器。
消防员的特殊防护用具: 灭火时,一定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模块 6. 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具,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远离溢出物/泄露处并处在上风处。
紧急措施: 泄露区应该用安全带等圈起来,控制非相关人员进入。
环保措施: 防止进入下水道。
控制和清洗的方法和材料: 清扫收集粉尘,封入密闭容器。注意切勿分散。附着物或收集物应该立即根据合适的
法律法规处置。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处理
技术措施: 在通风良好处进行处理。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具。防止粉尘扩散。处理后彻底清洗双手
和脸。
注意事项: 如果粉尘或浮质产生,使用局部排气。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眼睛和衣物。
贮存
储存条件: 保持容器密闭。存放于凉爽、阴暗处。
远离不相容的材料比如氧化剂存放。
包装材料: 依据法律。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 尽可能安装封闭体系或局部排风系统,操作人员切勿直接接触。同时安装淋浴器和洗
眼器。
个人防护用品
呼吸系统防护: 防尘面具。依据当地和政府法规。
手部防护: 防护手套。
眼睛防护: 安全防护镜。如果情况需要,佩戴面具。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修改号码:6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皮肤和身体防护: 防护服。如果情况需要,穿戴防护靴。

模块 9. 理化特性
外形(20°C): 固体
外观: 晶体-粉末
颜色: 黄色-深黄红色
气味: 无资料
pH: 无数据资料
熔点: 182°C (分解)
沸点/沸程 无资料
闪点: 无资料
爆炸特性
爆炸下限: 无资料
爆炸上限: 无资料
密度: 无资料
溶解度:
[水] 不溶于
[其他溶剂]
溶于: 吡啶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性
化学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稳定。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未报道特殊反应性。
须避免接触的物质 氧化剂
危险的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磷氧化物, 氧化铁

模块 11. 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 无资料
对皮肤腐蚀或刺激: 无资料
对眼睛严重损害或刺激: 无资料
生殖细胞变异原性: 无资料
致癌性:
IARC = 无资料
NTP = 无资料
生殖毒性: 无资料

模块 12. 生态学信息
生态毒性:
鱼类: 无资料
甲壳类: 无资料
藻类: 无资料
残留性 / 降解性: 无资料
潜在生物累积 (BCF): 无资料
土壤中移动性
log水分配系数: 无资料
土壤吸收系数 (Koc): 无资料
亨利定律 无资料
constant(PaM3/mol):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修改号码:6

模块 13. 废弃处置
如果可能,回收处理。请咨询当地管理部门。建议在可燃溶剂中溶解混合,在装有后燃和洗涤装置的化学焚烧炉中
焚烧。废弃处置时请遵守国家、地区和当地的所有法规。

模块 14. 运输信息
联合国分类: 与联合国分类标准不一致
UN编号: 未列明

模块 15.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11年2月16日修订): 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化学性质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在常温常压下为橘黄色固体状,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双膦配体。它广泛应用于钯催化的惰性碳氢键的官能团化反应及碳碳键、碳氮键和碳氧键的偶联反应。

应用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用于在钯催化偶联反应中合成oxazepine环体系的配体;通过钯膦化物连续的C-C以及C-O成键反应,制备新颖的功能化呋喃衍生物。此外,作为过渡金属复合物,它能有效催化格立雅试剂(Grignard reagents)与有机卤化物及其相关化合物进行交叉偶联反应。

用途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是一种二膦配体,其与过渡金属的络合物可用作C-C/C-N/C-O偶合反应等有机合成催化剂。它还可作为有机金属催化剂(配体),通过钯-膦催化的 C-C 和 C-O 键顺序成键反应制备新型官能化呋喃衍生物。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 在 H2O2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67%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Substituted metal carbonylsXVIII. rhenium 1,1′-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 (DPPF) complexes derived from [Re2(CO)9]. Crystal structures of two isomorphous pentametallic [M2(CO)9]2(μ-dppf) (M  Mn, Re) and trimetallic Re2(CO)9(dppfO) complexes
    摘要:
    Amine oxide-assisted decarbonylation of Re2(CO)10 in the presence of 1,1'-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 (dppf) produc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Re2(CO)9]2 (mu-dppf) (1), Re2(CO)9(eta-1dppf) (5) and its oxidation product Re2(CO)9(eta-1-dppfO) (7). 1 undergoes an oxidative bridge-scission with Me3NO to give 7.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1 and [Mn2(CO)9]2(mu-dppf) (2), included for comparison, revealed that the two molecules are isomorphous, each taking the form of an open and ''linear'' tetranuclear complex supported alternately by M-M bonds and a ''half eclipsed'' dppf bridge. Complex 7, which is trimetallic, consists of dppf (mono)oxide coordinated to [Re2(CO)9] through the phosphine sit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hemically inequivalent Re and P sites within the same molecule. The chemically distinct Re centres in 1, 5, 7 and Re2(CO)9(CH3CN) are differentiable by their Re(4f7/2) and Re(4f5/2) binding energies.
    DOI:
    10.1016/s0277-5387(00)86205-1
  • 作为产物:
    描述: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在 bis(2-chlorophenyl)borinic acid 、 苯硅烷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8.0h, 以71%的产率得到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硼酸预催化剂与氢化硅烷的无金属还原膦氧化物,亚砜和N-氧化物
    摘要:
    还原至澄清:通过使用双(2-氯苯基)硼酸/苯基硅烷可实现氧化膦,亚砜和N-胺氧化胺的还原。该反应可耐受各种各样的底物,并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以仅2.5mol%的催化剂负载量进行。NMR光谱表明,硼氢化物是关键的还原物种,因此,必须将双(2-氯苯基)硼酸视为前催化剂。
    DOI:
    10.1002/cctc.201700986
  • 作为试剂:
    描述:
    6-(allyloxy)-2,3-dichlorobenzaldehyde 在 甲醇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tris-(dibenzylideneacetone)dipalladium(0) 、 sodium hydride 、 potassium carbonate溶剂黄146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sodium t-butanol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 、 mineral oil 、 正丁醇 为溶剂, 反应 50.5h, 生成 3,4-dichloro-2-(3-((1-p-tolyl)piperidin-4-yl)-6,7-dihydro-5H-pyrrolo[2,1-c][1,2,4]triazol-6-yl)phenol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芳基杂环类Kv1.3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新型Kv1.3通道(或Kv1.3)抑制剂,其可用于预防和/或治疗Kv1.3通道(或Kv1.3)相关的疾病,包括免疫和炎症类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类风湿性关节炎、I型糖尿病、牛皮癣和哮喘、脊椎炎、牙周炎;以及肥胖症、2型糖尿病、肾纤维化、阿尔茨海默病、缺血性中风等。
    公开号:
    CN117946111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ew cyclometallated platinum(II) compounds with thiosemicarbazones: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t{4-MeC6H3C(Me)NNC(S)NH2}(PPh3)]
    作者:Digna Vázquez-Garcı́a、Alberto Fernández、Jesús J Fernández、Margarita López-Torres、Antonio Suárez、Juan M Ortigueira、José M Vila、Harry Adams
    DOI:10.1016/s0022-328x(99)00624-5
    日期:2000.2
    Treatment of the thiosemicarbazones 3-CH3(CH2)5OC6H4C(Me)NN(H)C(S)NH2 (a), 4-MeC6H4C(Me)NN(H)C(S)NH2 (b), C6H5C(Et)NN(H)C(S)NH2 (c), C6H5CCH3(CH2)10}NN(H)C(S)NH2 (d) and 4-MeC6H4C(Me)NN(H)C(S)NHMe (e) with K2[PtCl4] gives tetranuclear platinum(II) compounds 1a–1e with deprotonation of the NH group and with the ligand acting as a terdentate [C,N,S] moiety. Reaction of 1a–1e with PPh3 and
    硫代半脲酮3-CH 3(CH 2)5 OC 6 H 4 C(Me)NN(H)C(S)NH 2(a),4-MeC 6 H 4 C(Me)NN( H)C(S)NH 2(b),C 6 H 5 C(Et)NN(H)C(S)NH 2(c),C 6 H 5 C CH 3(CH 2)10 }NN(H)C(S)NH 2(d)和4-MEC 6 ħ 4 C(Me)的NN(H)C(S)NHMe(Ë)用K 2 [PtCl 4 ]生成四核铂(II)化合物1a - 1e,其中NH 3基团去质子化,并且配体充当[C,N,S]齿状部分。1a – 1e与PPh 3的反应和1a与P(4-MeOC 6 H 4)3的反应分别产生单核物质2a – 2e和3a。的治疗1A与二膦博士2 PCH 2 PPH 2(DPPM)中,Ph 2 P(CH 2)2 PPh 2(dppe),Ph 2 P(CH 2)3 PPh 2(dppp),Ph
  • Visible-Light-Driven, Copper-Catalyzed Decarboxylative C(sp<sup>3</sup> )−H Alkylation of Glycine and Peptides
    作者:Chao Wang、Mengzhun Guo、Rupeng Qi、Qinyu Shang、Qiang Liu、Shan Wang、Long Zhao、Rui Wang、Zhaoqing Xu
    DOI:10.1002/anie.201809400
    日期:2018.11.26
    well‐developed and growing body of work in Cu catalysis, the potential of Cu to serve as a photocatalyst remains underexplored. Reported herein is the first example of visible‐light‐induced Cu‐catalyzed decarboxylative C(sp3)−H alkylation of glycine for preparing α‐alkylated unnatural α‐amino acids. It merits mentioning that the mild conditions and the good functional‐group tolerance allow the modification
    尽管铜催化方面的工作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在不断发展,但是铜作为光催化剂的潜力仍未得到开发。本文报道的是第一个可见光诱导的铜催化甘氨酸脱羧C(sp 3)-H烷基化制备甘氨酸α-烷基化非天然α-氨基酸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温和的条件和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允许使用此方法对肽进行修饰。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涉及自由基-自由基偶联途径。
  • Mixed Ligand, Palladium(II) and Platinum(II) Complexes of Tertiary DiphosphineswithS-1H Benzo[d] Imidazole-2-yl Benzothioate
    作者:KARWAN OMER ALI、HIKMAT ALI Mohammad、Thomas Gerber、Eric Hosten
    DOI:10.13005/ojc/330205
    日期:2017.4.28
    Palladium(II) and platinum(II) complexes containing the mixed ligands tertiary diphosphinesdppm. dppp and dppf with Thioester ligand S-1H benzo[d] imidazole-2-yl benzothioate (HSBIBT) have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PdCl2 and PtCl2 with one equiv of tertiary diphosphines ligands to form [Pd(k-dppf)Cl2], [Pd(k -dppp)Cl2] and [Pt(k -dppmCl)Cl2] complexes and then add the ligand HSBIBT to these
    含有混合配体叔二膦dppm的钯(II)和铂(II)配合物。dppp和dppf与硫酯配体S-1H苯并[d]咪唑-2-基苯甲硫酸酯(HSBIBT)是通过PdCl2和PtCl2与一当量的叔二膦配体反应形成[Pd(k-dppf)Cl2]制备的,[Pd(k -dpppCl)Cl 2]和[Pt(k -dppmCl)Cl 2]配合物,然后将配体HSBIBT添加到这些配合物中以形成混合的配体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磁化率,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数据和紫外可见光表征了所制备的配合物。结果表明,配体HSBIBT通过N原子键合到金属上,并且为配合物指定了方形平面几何形状。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of the N,O-donor ligands hippuric acid (N-benzoylglycine) and N-phenylanthranilic acid
    作者:Sophie A. Sim、Graham C. Saunders、Joseph R. Lane、William Henderson
    DOI:10.1016/j.ica.2016.05.053
    日期:2016.8
    selection of phosphine-substituted analogues [PtN(COPh)CH 2 COO}L 2 ] [L = phosphatriazaadamantane (pta), PPh 3 , or L 2 = Ph 2 PCH 2 CH 2 PPh 2 or Fe(η 5 -C 5 H 4 PPh 2 ) 2 ] via displacement of the labile cod ligand. 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sed using NMR spectroscopy, IR spectroscopy, and ESI mass spectrometry. The X-ray structure of [PtN(COPh)CH 2 COO}(cod)] is also reported.
    摘要[PtCl 2(cod)](cod =环辛-1,5-二烯)与马来酸[PhC(O)NHCH 2 COOH]或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邻-PhNHC 6 H 4 COOH)的反应在氧化银(I)存在下,在二氯甲烷中回流得到新的有机铂衍生物[Pt N(COPh)CH 2 COO}(cod)]和[Pt N(Ph)C 6 H 4 COO}(cod)]分别。[Pt N(COPh)CH 2 COO}(cod)]中的鳕鱼配体的配体取代反应为选择膦取代的类似物[Pt N(COPh)CH 2 COO} L 2]提供了简便的途径[ L =通过不稳定的鳕鱼配体的置换,使磷杂氮杂十二烷基金刚烷(pta),PPh 3或L 2 = Ph 2 PCH 2 CH 2 PPh 2或Fe(η5 -C 5 H 4 PPh 2)2]。使用NMR光谱,IR光谱和ESI质谱对复合物进行表征。还报道了[Pt N(COPh)CH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riselenocarbonate [CSe3]2? complexes
    作者:Colin J. Burchell、Stephen M. Aucott、Alexandra M. Z. Slawin、J. Derek Woollins
    DOI:10.1039/b416356g
    日期:——
    [Pt(Cl)2(PEt3)2]. Further reaction of [Pt(CSe3)(PMe2Ph)2] with [M(CO)6] (M = Cr, W, Mo) yielded bimetallic species of the type [Pt(PMe2Ph)2(CSe3)M(CO)5] (M = Cr, W, Mo). The dimeric triselenocarbonate complexes [M(CSe3)(η5-C5Me5)}2] (M = Rh, Ir) and [M(CSe3)(η6-p-MeC6H4iPr)}2] (M = Ru, Os) have been synthesised from the appropriate transition metal dimer starting material. The triselenocarbonate ligand is
    [Pt(CSe 3)(PR 3)2 ](PR 3 = PMe 3,PMe 2 Ph,PPh 3,P(p- tol)3,1 / 2dppp ,1 / 2dppf)全部通过适当的金属反应而获得。卤化物 在液体中含有二硒化碳的配合物 氨。与[Pt(Cl)2(dppe)]的相似反应得到三硒代碳酸盐和过硒代碳酸盐复合物的混合物。[铂(μ-CSE 3)(PET 3)} 4 ]当类似方法,用[PT(CL)进行形成2(PET 3)2 ]。[Pt(CSe 3)(PMe 2 Ph)2 ]与[M(CO)6 ](M = Cr,W,Mo)的进一步反应产生了类型为[Pt(PMe 2 Ph)2(CSe 3)的双金属物质。)M(CO)5 ](M = Cr,W,Mo)。二聚三硒碳酸盐复合物[M (CSe 3)(η5 -C 5我5)} 2 ](M =铑,铱)和[M(CSE 3)(η 6 - p -MeC 6 ħ 4我PR)}
查看更多

表征谱图

  • 氢谱
    1HNMR
  • 质谱
    MS
  • 碳谱
    13CNMR
  • 红外
    IR
  • 拉曼
    Raman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mass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ir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 峰位数据
  • 峰位匹配
  • 表征信息
Shift(ppm)
Intensity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Assign
Shift(ppm)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测试频率
样品用量
溶剂
溶剂用量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