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Alzheimer Demenz),也称为阿尔茨海默型老年痴呆,是由 Alois Alzheimer 于1907年首次描述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他在法兰克福的精神病院观察了一名51岁的妇女,症状表现为多疑、记忆障碍、找不到回自己住处的路、语言不正常(包括命名障碍、错语和听理解障碍),但其步态和共济运动、腱反射无明显异常。这名妇女病情逐渐恶化,在入院后4年半死亡。病理解剖发现脑明显萎缩,显微镜下见皮质细胞消失,在许多神经元内有神经原纤维变性(神经原纤维退化)性的改变,即老年斑(senile plaques)。Alzheimer报告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至今仍被认为是该病的特点。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 (AD) 的患者越来越多。它是继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四大“杀手”。AD 患者脑中的神经元进行性退化,导致记忆力丧失、语言困难、行为失常,最终死亡。尽管该病的具体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通过探索 AD 已知的病理生理改变方面,已经提出了许多药物治疗方案。主要针对 AD 的胆碱能功能缺陷和非胆碱能神经传导缺陷(如自由基的过氧化损害及炎性改变等)。
奈非西坦奈非西坦是一种非边缘性增智类药物,属于吡拉西坦的疏水衍生物。它主要由 Daiichi Sankyo 公司生产,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奈非西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物质,可以间接激活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并部分激动 NDMA 受体中的甘氨酸结合位点。
作用机制奈非西坦是 Racetam 家族的认知增强剂,最初来自母体分子吡拉西坦,但在结构上与阿尼西坦最相似。因为奈非西坦和阿尼西坦都是脂溶性药物,它们被用于改善记忆和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机制涉及两种方式:一是延长增强受体反应的钙通道(与 PKA 和 Gi / o 蛋白结合),而不管突触;二是通过与 PKC 和 CAMKII 相关的途径完成反应(在突触前水平上最兴奋的神经递质释放,如尼古丁的情况)。前一种方式长期来看是重要的,而后一种方式对神经信号及其传输的加强有影响。此外,奈非西坦可能与甘氨酸结合的 NDMA 受体部分激动剂有关,并且能够增加其与乙酰胆碱(麝香乙酰胆碱受体)的通讯性。
应用奈非西坦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它通过对大脑皮层的作用增强认知能力并防止学习、记忆的损伤,不具有毒蕈碱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特性,也不抑制乙酰胆碱酶活性,因此其抗遗忘和增强记忆作用是通过提高大脑皮层乙酰胆碱释放而发生的。
化学性质奈非西坦从水中结晶,熔点为153℃。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421 mg/kg,口服LD50为1766 mg/kg。
生产方法奈非西坦的合成过程是将 1-(羟基甲基)-2-吡咯啉酮(I) 和 2,6-二甲基苯胺(Ⅱ) 缩合得到,收率为76%。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2,6-二甲基氯代乙酰苯胺 | 2-chloro-N-(2,6-dimethylphenyl)acetamide | 1131-01-7 | C10H12ClNO | 197.664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hydroxynefiracetam | —— | C14H18N2O3 | 262.309 |
—— | 3'-hydroxy-nefiracetam | 131147-97-2 | C14H18N2O3 | 262.309 |
N-(2,6-二甲基苯基)-2-(2-羟基-5-氧代吡咯烷-1-基)乙酰胺 | 5-Hydroxynefiracetam | 131147-89-2 | C14H18N2O3 | 262.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