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propafenone),亦称心律平,于1977年首次在欧洲临床使用,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我国。作为一种高效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疗效确切等优点,广泛用于治疗室性或室上性早搏、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
药理作用普罗帕酮通过降低收缩期的去极化作用,延长传导时间和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以及有效不应期,并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显著减少心肌自发兴奋性。它不仅作用于心房和心室(主要影响浦肯野纤维,对心肌的影响较小),还作用于兴奋的形成及传导。临床研究表明,在治疗剂量下(口服300mg、静注30mg)可降低心肌应激性,作用持久,P-R间期及QRS波延长,有效不应期显著增加,并对抗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有明显效果。
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膜稳定作用和竞争性β受体阻断有关。普罗帕酮具有微弱的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比维拉帕米低100倍),对心肌有轻度抑制作用,增加末期舒张压并减少搏出量,这些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此外,它还具备轻度降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并能在离体实验中松弛冠状动脉及支气管平滑肌,与普鲁卡因相似的局部麻醉效果。
药动学口服吸收良好,吸收率接近100%,但首关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呈剂量依赖性,不同剂型和剂量有所差异。通常在2~3小时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高峰,并可维持8小时以上。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3%。主要以代谢物形式通过肾脏排泄,半衰期约为3.5~4小时。严重肝功能损害时清除减慢,不可经过透析排出。
用途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也可用于各种期前收缩(早搏)的治疗。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少,常见有口干、舌唇麻木、味觉障碍、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便秘及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等。个别情况下可出现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P-R间期轻度延长、QRS时间延长,加重心衰和支气管痉挛等症状。
禁忌无起搏器保护的窦房结功能障碍、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禁用。此外,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低血压及对该药过敏者也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2'-羟基-3-苯基苯丙酮 | 2'-hydroxy-3-phenylpropiophenone | 3516-95-8 | C15H14O2 | 226.275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1-[2-[(2R)-2-羟基-3-丙基氨基丙氧基]苯基]-3-苯基丙烷-1-酮 | (R)-propafenone | 107381-31-7 | C21H27NO3 | 341.45 |
1-[2-[(2S)-2-羟基-3-丙基氨基丙氧基]苯基]-3-苯基丙烷-1-酮 | (S)-propafenone | 107381-32-8 | C21H27NO3 | 3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