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是一种高效、速效的治疗疟疾药物,从中药青蒿中提取而成。它具有清热解暑、退虚热、杀原虫和低毒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疟疾的联合疗法(ACT),疗效达到90%以上。青蒿素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的快速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此外,它还对鸡球虫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以及间日疟、恶性疟、脑型疟和抗氯喹疟疾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来源青蒿(Artemisia annua)是一种菊科植物,以其退烧能力而闻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东南亚因对抗疟疾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寄生虫而受到青睐。几千年前,中国人已使用苦艾治疗疟疾。中国研发的青蒿类药物在多种疾病中表现出色,并已成为国际抗疟首选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末问世以来,这些药物已挽救了全球一千万人次的生命。
药动学青蒿素是一种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研究表明,它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和内质网,并可能影响核内染色质。这提示青蒿素的主要作用方式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研究显示,它通过阻断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形成自噬泡并排出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异亮氨酸的摄入也表明其起始作用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生物合成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复杂。可通过三种方式增加其含量:添加生物合成前体、调控控制酶的关键基因或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强关键酶效率。倍半萜内酯的合成限速步骤包括环化和折叠成倍半萜母核的过程,以及形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过程。研究表明,青蒿素可以从法尼基焦磷酸出发,经一系列化合物最终合成。
化学性质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溶于甲醇和乙醇,不溶于水。作为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如青蒿甲(Artemetherin)对间日疟及恶性疟疾具有特效,尤其是双氢青蒿素的抗疟疗效提高10倍且复发率低。此外,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有潜在价值。
生产方法从中药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叶中提取青蒿素,并生产蒿甲醚和青蒿酯钠。
安全性信息青蒿素属有毒物品,急性毒性较低,腹腔注射大鼠和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分别为2571毫克/公斤和1558毫克/公斤。该物质可燃,燃烧时产生刺激烟雾;储运时应通风、低温干燥;灭火剂包括干粉、泡沫、沙土、二氧化碳及雾状水。
青蒿素在含量测定、鉴定和药理实验中具有重要用途,并用于间日疟和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治疗耐氯喹虫株。此外,它还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未发现明显的心肝肾毒性作用及临床副作用。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1S,4R,5R,8R,9R,12R,13S)-1,5,9-trimethyl-11,14,15,16-tetraoxatetracyclo[10.3.1.04,13.08,13]hexadecan-10-one | —— | C15H22O5 | 282.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