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 | 56038-89-2

中文名称
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1-ethylpropyl)-3,4-dimethylaniline
英文别名
N-(1-ethylpropyl)-3,4-dimethyl-benzenamine;3,4-dimethyl-N-pentan-3-ylaniline
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化学式
CAS
56038-89-2
化学式
C13H21N
mdl
MFCD05662422
分子量
191.316
InChiKey
ZOTRFGNOTDLOA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90.2±9.0 °C(Predicted)
  • 密度:
    0.920±0.06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可溶于氯仿(少量)、甲醇(少量)
  • 物理描述:
    Liqui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38
  • 拓扑面积:
    1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42000000
  • 储存条件:
    存储条件:2-8°C,避光,干燥。

SDS

SDS:9dfbbcb224ea1f94c426f40ab72e6916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用途:用于制备农药二甲戊乐灵中间体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盐酸 、 iron(III) chloride 、 硝酸 作用下, 以 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4.0h, 生成 二甲戊灵
    参考文献:
    名称:
    安全,高效和选择性地合成二硝基 除草剂 通过多功能连续流微反应器:一步硝化硝酸 作为代理
    摘要:
    一种连续选择性合成二硝基的方法 除草剂通过一步硝化方法已经成功地在微反应器系统中开发。与传统的两步分批工艺相比,无需分离中间体即可进行反应溶剂 或者 溶剂无条件的已被采用。
    DOI:
    10.1039/c2gc36652e
  • 作为产物:
    描述:
    3,4-二甲基苯胺3,5-二羟基苯甲酸 甲醇 作用下, 以 3-戊酮 为溶剂, 70.0 ℃ 、68.66 MPa 条件下, 以Thus, 28.7 g of N-3-pentyl-3,4-xylidine was obtained, corresponding to a yield of 75.1%的产率得到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
    参考文献:
    名称:
    Reductive alkylation of substituted anilines
    摘要:
    N-烷基化芳香胺是通过在酮,贵金属催化剂和具有pKa值在0.3至1.5之间的促进酸存在下,以加压氢还原烷基化芳香胺制备的。
    公开号:
    US04261926A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二甲戊灵关键中间体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的合成方法
    申请人: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08530303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甲戊灵关键中间体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的合成方法,以下述式(I)的化合物和3‑戊烷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通过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制得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本发明为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方法路线短、工艺简单、路线收率稳定、反应条件温和,合成过程中不但降低了原料成本,而且转化率高,副反应少,产率高,纯度高(纯度可达97%以上)。此外,本发明以化合物为催化剂催化剂易于回收再利用,不会产生催化剂废渣,三废少,粗放性强。
  • 一种二甲戊灵半抗原与抗原的制备方法及应 用
    申请人: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公开号:CN109232286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一种二甲戊灵半抗原与抗原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甲戊灵半抗原是由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与4‑丁酸乙酯反应生成烃基化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再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基烃化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然后与氢氧化钾应得到;所述二甲戊灵抗原是由二甲戊灵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得到。本发明制备的抗原呈现出特异性的二甲戊灵抗原决定簇,使得筛选出高特异性的二甲戊灵单克隆抗体成为可能。产生的抗体特异性高、灵敏度高,可用于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和胶体试纸快速测定法,从而实现烟草及食品中二甲戊灵的快速检测。
  • 一种利用硝化法合成二甲戊乐灵的制备方法
    申请人: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08484416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甲戊乐灵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硝化法合成二甲戊乐灵的制备方法,属于药物制备领域。其制备原理为先采用酰胺化保护基,再硝化,然后酸解的技术路线,方法步骤是以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为起始原料,以二氯乙烷为溶剂,与醋酐酰胺化,再用浓硝酸硝化,然后再在稀硫酸作用下酸解制备二甲戊乐灵,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收率和纯度高,绿色环保的除草剂二甲戊灵合成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工艺稳定可靠,更绿色环保。
  • N-Denitration of N,2,6-trinitroanilines with phase transfer catalysts
    申请人: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公开号:US04391992A1
    公开(公告)日:1983-07-05
    A method for the N-denitration of secondary N,2,6-trinitroanilines with phase transfer catalysts.
    一种使用相转移催化剂进行二次N,2,6-三硝基苯胺的N-硝方法。
  • 3,4-Xylidine compounds which are useful as herbicides and as
    申请人: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公开号:US04119669A1
    公开(公告)日:1978-10-10
    Novel N-alkyl-3,4-xylidine herbicides are disclosed, together with method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for controlling undesirable plants by application of the xylidines to the foliage or soil containing the seeds thereof and are useful as intermediat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2,6-dinitro-3,4-xylidine herbicides.
    本发明揭示了新型N-烷基-3,4-二甲苯胺类除草剂,以及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通过将二甲苯胺类除草剂应用于叶面或含有其种子的土壤来控制不良植物的使用,并且它们可用作制备2,6-二硝基-3,4-二甲苯胺类除草剂中间体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