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又称促黄体素释放激素,是鱼类及其他脊椎动物下丘脑分泌的一种刺激脑垂体释放促黄体生成素(LH)及促滤泡激素(FSH)的激素。该激素由下丘脑的结节外侧核和视前核神经细胞产生,并通过轴突或血液循环传递至垂体腺部,不仅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和排卵,还促使黄体生成素与促滤泡激素的同时释放。LH-RH是一种人工合成的10肽制品,在牛、羊、猪、大白鼠和人等动物中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但对鱼类的催产效果相对较低。通过改变其构型,可以合成9肽类似物(LRH-A),这类物质对草鱼、青鱼、鲢、鳙、鲮等多种鱼类均表现出高生物活性,在中国已成为广泛应用的鱼类催产剂。
分泌方式LHRH有两种分泌方式:①持续性微量基础分泌,虽然不能直接刺激促性腺激素释放(GTH)的释放,但可以对LHRH本身及其受体产生预激作用;②间断脉冲式释放,这种分泌模式是促使LH与之同步释放的关键。首次通过在去卵巢猴的门脉循环中连续频繁取血并测定LHRH和LH含量来证实。
应用LHRH调控垂体内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滤泡激素(FSH)的分泌。下丘脑LHRH结构阐明及人工合成,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垂体的控制作用,极大推动了神经内分泌学和生殖生理学的发展。为了寻找非甾体避孕药以及治疗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前列腺癌、子宫癌),人们已经合成了5000多种LHRH类似物,其中一部分为激动剂,大部分为拮抗剂。高活性的LHRH激动剂已被用于治疗癌症及作为避孕药,并在市场上销售。
LH-RH及其衍生物具有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通过有序给予LH-RH及其衍生物可抑制性腺功能,因此可用作药物来抑制和/或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中枢性早熟、不育症以及前列腺癌等疾病。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pGlu-His-Trp-Ser | 77124-58-4 | C25H29N7O7 | 539.548 |
—— | Ser-Tyr-Gly-Leu-Arg-Pro-Gly-NH2 | 51776-33-1 | C33H53N11O9 | 747.852 |
Fmoc-L-色氨酸(Boc)-OH | 3-[(S)-2-carboxy-2-(9H-fluoren-9-ylmethoxycarbonylamino)ethyl]indole-1-carboxylic acid tert-butyl ester | 143824-78-6 | C31H30N2O6 | 526.589 |
N-[(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L-色氨酸 4-硝基苯基酯 | Boc-Trp-ONp | 15160-31-3 | C22H23N3O6 | 425.441 |
N-叔丁氧羰基-N'-醛基-L-色氨酸 | Nα-tert-butoxycarbonyl-1-formyl-L-tryptophan | 47355-10-2 | C17H20N2O5 | 332.356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LH-RH,FREEACID肽 | 35263-73-1 | C55H74N16O14 | 1183.29 | |
—— | His-Trp-Ser-Tyr-Gly-Leu-Arg-Pro-Gly-NH2 | 38280-53-4 | C50H70N16O11 | 1071.21 |
—— | pGlu-His-Trp | 35925-21-4 | C22H24N6O5 | 452.47 |
—— | L-histidyl-L-tryptophanyldiketopiperazine | 18610-65-6 | C17H17N5O2 | 323.354 |
—— | Ser-Tyr-Gly-Leu-Arg-Pro-Gly-NH2 | 51776-33-1 | C33H53N11O9 | 747.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