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肝脏。几乎完全代谢成5-羟基形式,这种形式以葡萄糖醛酸苷或硫酸盐结合物形式出现在尿液中。
来源:DrugBank
代谢
在老鼠、大鼠和人类中,噻菌灵的主要代谢途径是首先进行羟基化形成5-羟基噻菌灵,然后与5-羟基噻菌灵葡萄糖苷酸和5-羟基噻菌灵硫酸盐结合。在大鼠中,4-羟基噻菌灵和2-乙酰基苯并咪唑已被识别为尿中的次要代谢物或降解产物。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 处理过的甜菜叶暴露于相当于14个8小时日照的阳光下... 除了2-苯并咪唑甲酰胺、苯并咪唑以及极性和聚合物产物外,还形成了... 霜霉威没有被马铃薯或棉花代谢...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四个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了噻菌灵。收集了粪便和尿液。在口服1.0克碳-14标记的噻菌灵后,血浆水平在1到2小时内达到峰值,大量的放射性迅速出现在尿液中。超过40%的标记物在4小时内被排出,80%在24小时内排出。大部分剂量以5-羟基噻菌灵的葡萄糖苷酸(35%)和硫酸盐(13%)的形式出现在尿液中。还有少量未改变的噻菌灵和未结合的5-羟基噻菌灵。在大鼠和狗中也观察到了相同的化合物。还有报道称,在大鼠中,噻菌灵苯环上的碳-14标记产生了一些二氧化碳,表明环裂解。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大鼠肝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在微粒体/制剂羟化噻菌灵。这种活性在微粒体制剂中似乎最高 > 肝细胞 > 切片。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噻菌灵对寄生虫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它很可能是通过抑制寄生虫特有的酶——延胡索酸还原酶。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噻苯达唑治疗与多达36%的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有关,但它通常只给予短暂的时间,而且对单次给药后血清酶水平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评估。重要的是,噻苯达唑治疗也与临床上明显的肝损伤有关,这种损伤可能会延长并变得严重。损伤的发生通常在完成1到5天治疗课程的1到2周内。血清酶升高的模式通常是胆汁淤积性。自身抗体通常为阴性,发热、关节痛和皮疹不常见。有几例报告与干燥综合症有关,表现为腮腺肿大和压痛、干眼症和口干,在黄疸发病前出现(案例1)。胆汁淤积性损伤可能与小胆管损伤、长期黄疸和/或瘙痒以及碱性磷酸酶升高有关。即使在使用噻苯达唑单剂量后,也有报道称长时间的胆汁淤积、慢性消失胆管综合征和终末期肝病的情况。
来源:LiverTox
毒理性
化合物:噻苯达唑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毒理性
DILI 注解:最令人关注的药物性肝损伤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毒理性
严重等级:7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吸收、分配和排泄
口服悬浮液后,药物迅速吸收,血浆浓度在1到2小时内达到峰值。从皮肤上应用的局部制剂可能会发生一些系统性吸收。
来源:DrugBank
吸收、分配和排泄
它几乎完全被代谢成5-羟基形式,这种形式以葡萄糖醛酸苷或硫酸盐结合物形式出现在尿液中。
来源:DrugBank
吸收、分配和排泄
在 mice(小鼠)、rats(大鼠)和 dogs(狗)中进行的 (14)C 标记的噻苯达唑研究表明,口服剂量能从肠道快速吸收并在全身(包括大脑)分布。给予大鼠的 (14)C-噻苯达唑中,仅有 0.01% 作为 (14)C-二氧化碳被回收。噻苯达唑容易穿过胎盘屏障,暴露于胎儿。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它分布在大多数身体组织中,给药后4-7小时在血液中浓度最高。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噻菌灵被寄生虫吸收可能是通过角质层。体外研究的证据表明,吸收是通过分子通过线虫角质层的脂质屏障的被动扩散实现的。这种情况在活体中不一定成立。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