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1-(4-bromophenyl)-2-(methyl(p-tolyl)amino)ethyl)malononitrile | 1417627-85-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1-(4-bromophenyl)-2-(methyl(p-tolyl)amino)ethyl)malononitrile
英文别名
——
2-(1-(4-bromophenyl)-2-(methyl(p-tolyl)amino)ethyl)malononitrile化学式
CAS
1417627-85-0
化学式
C19H18BrN3
mdl
——
分子量
368.276
InChiKey
ZQTDYPNFESIAD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4
  • 重原子数:
    23.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6
  • 拓扑面积:
    50.82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3.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Metal-free, atom and redox-economical construction of C–C bonds enabled by oligofluorene-containing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s
    摘要:
    已开发出一种无金属、原子和氧化还原经济的方法,利用基于寡萤光烯的超交联聚合物作为可回收和可重复使用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组装C-C键。
    DOI:
    10.1039/d2gc00107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xygen Switch in Visible-Light Photoredox Catalysis: Radical Additions and Cyclizations and Unexpected C–C-Bond Cleavage Reactions
    作者:Shaoqun Zhu、Arindam Das、Lan Bui、Hanjun Zhou、Dennis P. Curran、Magnus Rueping
    DOI:10.1021/ja309580a
    日期:2013.2.6
    oxygen, a radical addition/cyclization reaction occurred w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etrahydroquinoline derivatives in good yields 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intramolecular version of the radical addition led to the unexpected formation of indole-3-carboxaldehyde derivatives.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of this reaction cascade uncovered a new photoredox catalyzed C-C bond cleavage reaction
    已经开发出可见光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叔胺的分子间和分子内 CH 官能化反应。发现氧气作为化学开关触发两种不同的反应途径,并从相同的起始材料中获得两种不同类型的产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N,N-二甲基-苯胺与缺电子烯烃的分子间加成以良好到高产率提供了γ-基腈。在氧气存在下,发生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导致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以良好的产率形成四氢喹啉生物。自由基加成的分子内形式导致了 indole-3-carboxaldehyde 衍生物的意外形成。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萘-2-基)-4-氧代-4H-色烯-8-基]乙酸) (R)-斯替戊喷酯-d9 (E,Z)-他莫昔芬N-β-D-葡糖醛酸 (E)-3-(4-(叔丁基)苯基)丙烯酸乙酯 (E)-3-(2-(三氟甲基)苯基)丙烯酸乙酯 (E)-3-(2,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乙酯 (E/Z)-他莫昔芬-d5 (5Z)-7-氧杂烯醇 (4S,5R)-4,5-二苯基-1,2,3-恶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5R,5''R)-2,2''-(1-甲基亚乙基)双[4,5-二氢-4,5-二苯基恶唑] (4R,5S)-4,5-二苯基-1,2,3-恶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4''R,5S,5''S)-2,2''-(1-甲基亚乙基)双[4,5-二氢-4,5-二苯基恶唑] (4-甲氧基-6-[(E)-2-(3-甲氧基苯基)乙烯基]-5,6-二氢-2H-吡 (2Z)-1,3-二苯基-2-丙烯-1-酮,2-丙烯-1-酮,1,3-二苯基-,(2Z)- (2E)-N-[2-(3-羟基-2-氧代-2,3-二氢-1H-吲哚-3-基)乙基]-3-苯基丙-2-烯酰胺 (1R,2R)-2-(二苯基膦基)-1,2-二苯基乙胺 (11aR)-3,7-双(3,5-二甲基苯基)-10,11,12,13-四氢-5-羟基-5-氧化物-二茚基[7,1-de:1'',7''-fg][1,3,2]二氧杂膦酸 龙血素D 龙血素C 龙血素A 龙血素 B 龙血树脂红血树脂 鼠李素 鼠李柠檬素3-O-beta-D-鼠李三糖苷 鼠李柠檬素 鼠李亭3-O-beta-吡喃葡萄糖苷 鼓槌石斛素 黄麦格霉素 黄金树苷 黄酮醇-2-磺酸钠盐 黄酮胺 黄酮榕碱 黄酮地洛 黄酮哌酯 黄酮 黄豆黄苷 黄豆黄素 黄豆苷元-D6 黄豆苷元-4,7-二葡糖苷 黄诺马甙 黄苏木素 黄花夹竹桃黄酮 黄芪总皂甙 黄芪异黄烷苷,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 黄芩黄酮II 黄芩黄酮I 黄芩黄酮 黄芩苷甲酯 黄芩苷 黄芩素磷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