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3-hydroxy-7-(trimethylsilyl)-1,6-heptenyne | 135821-32-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3-hydroxy-7-(trimethylsilyl)-1,6-heptenyne
英文别名
(3R)-7-(trimethylsilyl)hept-1-en-6-yn-3-ol;(3R)-7-trimethylsilylhept-1-en-6-yn-3-ol
(R)-3-hydroxy-7-(trimethylsilyl)-1,6-heptenyne化学式
CAS
135821-32-8
化学式
C10H18OSi
mdl
——
分子量
182.338
InChiKey
NSPHOSNSGPWZRP-JTQLQIEI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19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
  • 拓扑面积:
    20.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R)-3-hydroxy-7-(trimethylsilyl)-1,6-heptenyne咪唑四丁基氟化铵 、 palladium diacetate 、 一氯化碘potassium carbonate三苯基膦lithium chlo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3.75h, 生成 (3R)-5-(1-benzyl-2-iodo-1H-indol-3-yl)pent-1-en-3-ol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一锅Ullmann偶联/ Claisen重排的螺环羟吲哚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及其在六氢吡咯并[2,3- b ]吲哚生物碱的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已经开发了从碘吲哚合成螺环氧吲哚的有效且方便的方法。该方法最显着的特征是,分子内乌尔曼偶合和克莱森重排以一锅法进行,从而以良好的非对映选择性很好地提供了3-螺-2-氧吲哚。一锅法反应在手性非外消旋叔醇底物上的应用导致手性完全转移到螺环季碳上。使用该方法,完成了(-)-去溴氟乙胺B的不对称全合成。
    DOI:
    10.1016/j.tet.2013.08.057
  • 作为产物:
    描述:
    7-(trimethylsilyl)hept-1-en-6-yn-3-oltitanium(IV) isopropylateL-(+)-酒石酸二异丙酯叔丁基过氧化氢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甲苯丙酮 为溶剂, 反应 72.33h, 以41%的产率得到(R)-3-hydroxy-7-(trimethylsilyl)-1,6-heptenyn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一锅Ullmann偶联/ Claisen重排的螺环羟吲哚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及其在六氢吡咯并[2,3- b ]吲哚生物碱的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已经开发了从碘吲哚合成螺环氧吲哚的有效且方便的方法。该方法最显着的特征是,分子内乌尔曼偶合和克莱森重排以一锅法进行,从而以良好的非对映选择性很好地提供了3-螺-2-氧吲哚。一锅法反应在手性非外消旋叔醇底物上的应用导致手性完全转移到螺环季碳上。使用该方法,完成了(-)-去溴氟乙胺B的不对称全合成。
    DOI:
    10.1016/j.tet.2013.08.05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ighly stereo- and regiocontrolled cyclopentannulation via allylphosphonate conjugate addition and hydroboration-oxidation-elimination. Synthesis of pentalenic acid with virtually complete stereo- and regiocontrol
    作者:Gilbert Agnel、Eiichi Negishi
    DOI:10.1021/ja00019a051
    日期:199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