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methoxycarbonyl)amino)but-2-ynoic acid | 344401-90-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methoxycarbonyl)amino)but-2-ynoic acid
英文别名
4-(Methoxycarbonylamino)but-2-ynoic acid
4-((methoxycarbonyl)amino)but-2-ynoic acid化学式
CAS
344401-90-7
化学式
C6H7NO4
mdl
——
分子量
157.126
InChiKey
VCDOIPUPRWWFB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1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75.6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Leucascandrolide A 的全合成
    摘要:
    第 v 页 摘要 Leucascandrolide A (I) 是一种新属的多氧海洋大环内酯(方案 I),由 Pietra 及其同事于 1996 年从钙质海绵 Leucascandracaveolata 中分离出来。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但随后的探险未能提供额外数量的 I。 I 的生物学特征的特点是对人类癌细胞系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以及对白色念珠菌的强大抑制作用。本论文描述了 leucascandrolide A 的全合成。 方案 I 中概述的合成计划依赖于我们实验室最近开发的不对称合成方法的使用,并且出于灵活性和收敛性的原因选择了 Leucascandrolide A (I),一种多氧化的新属的海洋大环内酯(方案I),Pietra 及其同事于 1996 年从钙质海绵 Leucascandra Caveolata 中分离出来。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但随后的探险未能提供额外数量的 I。 I 的生
    DOI:
    10.1021/ja003593m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氧化碳methyl prop-2-yn-1-ylcarbamate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以84%的产率得到4-((methoxycarbonyl)amino)but-2-yno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设计和合成基于天然产物新象草内酯的bc1复合物有效抑制剂。
    摘要:
    Neopeltolide是从新科科的深水海绵标本中分离出的天然产物,已被证明是细胞色素bc 1的新型抑制剂。在这项研究中,通过用吲哚环取代14元大内酯来设计一系列新pelolidelide衍生物,并通过1 H NMR,13 C NMR和HRMS证实。基于12h与bc 1配合物的结合模式,化合物16a-f的IC 50值(范围从0.70至1.46μM)比酯衍生物12a-u显着提高通过用酰胺连接基取代酯。随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16e可与Phe274形成π-π相互作用,并与Glu271和His161形成两个H键,并且发现后者的H键是其高活性的原因。本工作加快了新型bc 1复合抑制剂的发现,以解决现有bc 1复合抑制剂面临的抗药性,并为设计新的杀菌剂提供了有价值的想法。
    DOI:
    10.1016/j.bmcl.2020.12732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atural Product Neopeltolide as a Cytochrome <i>bc</i><sub>1</sub> Complex Inhibitor: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作者:Xiao-Lei Zhu、Rui Zhang、Qiong-You Wu、Yong-Jun Song、Yu-Xia Wang、Jing-Fang Yang、Guang-Fu Yang
    DOI:10.1021/acs.jafc.8b06195
    日期:2019.3.13
    chemical structure of neopeltolide, leading to the synthesis of a series of new neopeltolide derivatives with much simpler chemical structures. The calculated binding energies (ΔGcal) of the newly synthesized analogues correlated very well (R2 = 0.90) with their experimental binding free energies (ΔGexp), which confirmed that the computational protocol was reliable. Compound 45, bearing a diphenyl ether
    从天然新科科动物的深水海绵标本中分离出海洋天然产物新科植物内酯。新pelolide已被证明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 1复合物的新型抑制剂。然而,其详细的抑制机制仍是未知的。另外,由于新鸟苷内酯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因此很难合成。在当前的工作中,通过结合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计算,首次确定了新去内酯的结合模式,这表明新去内酯是bc 1的Q o抑制剂。复杂的。然后,根据抑制剂-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指导,进行了结构修饰,目的在于简化新pelolide的化学结构,从而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更简单化学结构的新neopeltolide衍生物。计算出的新合成类似物的结合能(ΔG cal)与它们的实验结合自由能(ΔG exp)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 2 = 0.90 ),这证实了该计算方案是可靠的。具有二苯醚片段的化合物45已成功设计并合成为最有效的候选物(IC 50(= 12n
  • Total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ine Natural Product Neopeltolide
    作者:Daniel W. Custar、Thomas P. Zabawa、John Hines、Craig M. Crews、Karl A. Scheidt
    DOI:10.1021/ja904604x
    日期:2009.9.2
    The tot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eopeltolide and analogs are reported. The key bond-forming step utilizes a Lewis acid-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macrocyclization that installs the tetrahydropyran ring and macrocycle simultaneousl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neither the macrolide nor the oxazole side chain substituents of neopeltolide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 cancer cell lines. The
    报道了 Neopeltolide 和类似物的全合成和生物学评价。关键的键形成步骤利用路易斯酸催化的分子内大环化,同时安装四氢吡喃环和大环。Neopeltolide 的大环内酯和恶唑侧链取代基彼此独立,均不能抑制癌细胞系的生长。类似物的生物学数据表明,酯侧链或大环内酯立体化学的改变导致生物学活性的丧失。
  • Synthesis of the C<sub>1‘</sub>−C<sub>11‘</sub> Segment of Leucascandrolide A
    作者:Peter Wipf、Thomas H. Graham
    DOI:10.1021/jo005787q
    日期:2001.5.1
  •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potent inhibitors of bc1 complex based on natural product neopeltolide
    作者:Mao-Qian Xiong、Tao Chen、Yu-Xia Wang、Xiao-Lei Zhu、Guang-Fu Yang
    DOI:10.1016/j.bmcl.2020.127324
    日期:2020.8
    Neopeltolide, a natural product isolated from deep-water sponge specimen of the family neopeltidae, has been proven to be a novel inhibitor of cytochrome bc1.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neopeltolide derivatives was designed by replacing the 14-membered macrolactone with indole ring and confirmed by 1H NMR, 13C NMR, and HRMS. Based on the binding mode of 12h with bc1 complex, the IC50 values of compounds
    Neopeltolide是从新科科的深水海绵标本中分离出的天然产物,已被证明是细胞色素bc 1的新型抑制剂。在这项研究中,通过用吲哚环取代14元大内酯来设计一系列新pelolidelide衍生物,并通过1 H NMR,13 C NMR和HRMS证实。基于12h与bc 1配合物的结合模式,化合物16a-f的IC 50值(范围从0.70至1.46μM)比酯衍生物12a-u显着提高通过用酰胺连接基取代酯。随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16e可与Phe274形成π-π相互作用,并与Glu271和His161形成两个H键,并且发现后者的H键是其高活性的原因。本工作加快了新型bc 1复合抑制剂的发现,以解决现有bc 1复合抑制剂面临的抗药性,并为设计新的杀菌剂提供了有价值的想法。
  • Total Synthesis of Leucascandrolide A
    作者:Keith R. Hornberger、Christopher L. Hamblett、James L. Leighton
    DOI:10.1021/ja003593m
    日期:2000.12.1
    biological profile of I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as well as powerful inhibi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total synthesis of leucascandrolide A. The synthesis planning, outlined in Scheme I, relies on the use of asymmetric synthetic methods recently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ies and was chosen for reasons of flexibility and convergency
    第 v 页 摘要 Leucascandrolide A (I) 是一种新属的多氧海洋大环内酯(方案 I),由 Pietra 及其同事于 1996 年从钙质海绵 Leucascandracaveolata 中分离出来。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但随后的探险未能提供额外数量的 I。 I 的生物学特征的特点是对人类癌细胞系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以及对白色念珠菌的强大抑制作用。本论文描述了 leucascandrolide A 的全合成。 方案 I 中概述的合成计划依赖于我们实验室最近开发的不对称合成方法的使用,并且出于灵活性和收敛性的原因选择了 Leucascandrolide A (I),一种多氧化的新属的海洋大环内酯(方案I),Pietra 及其同事于 1996 年从钙质海绵 Leucascandra Caveolata 中分离出来。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但随后的探险未能提供额外数量的 I。 I 的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