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种
铜 (II) 和三种
锌 (II) 配位化合物与双 (1-甲基
咪唑-2-基) 酮 (BIK) 的通式为 X(BIK)2Y2 (X = Cu(II), Zn(II), Y = Cl、Br、
NO3 或
ClO4) 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和 FTIR 光谱表征,与文献数据进行比较。作为我们之前对
咪唑取代的配位化合物的热分析研究的后续,使用热重法研究了合成的 Cu(II) 和 Zn(II) BIK 配合物的热行为,其中三个连续的释放步骤归因于配合物分解过程。所有研究的配合物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机制,根据从 TG 曲线计算的质量损失百分比确定。
EGA分析证实了分解机制,通过将 TG 分析仪与 MS 光谱仪耦合来执行。特别是,第一步归因于释放两个阴离子,然后失去四个甲基(侧链)和两个桥羰基。残留的四
咪唑铜(II)或
锌(II)化合物在最后一步分解,得到
金属(II)氧化物作为最终残留物。与第一分解步骤相关的初始分解温度和动力学速率常数都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