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二乙胺为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主要用于缓解肌肉、软组织和关节的轻至中度疼痛。它常用于治疗肌肉、软组织扭伤、拉伤、挫伤、劳损及腰背部损伤引起的疼痛,以及骨关节炎的对症治疗。
副作用 双氯芬酸二乙胺可能引起局部过敏反应,如瘙痒、水肿、皮肤发红和出现小水泡或鳞屑。还可能导致哮喘发作和光敏反应。制剂中含有的丙二醇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局部皮肤轻度刺激。
生物活性 Diclofenac Diethylamine是一种非类固醇消炎药,用于减轻炎症和止痛。它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进而发挥其抗炎、退热及镇痛作用。此外,它可以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从而产生抑菌效果。
靶点 Diclofenac Diethylamine对COX1和COX2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人源COX-2 IC50为1.3 nM,人源COX-1 IC50为4 nM;绵羊源COX-2 IC50为840 nM,绵羊源COX-1 IC50为5.1 μM。
体外研究 Diclofenac diethylamine的抗炎、退热和镇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实现。它还能阻断细菌DNA合成并减少胃上皮细胞中的前列腺素,使其对胃酸更敏感,这是其主要副作用之一。相对于吲哚美辛和阿司匹林,Diclofenac diethylamine对COX2-同工酶的阻断作用约为10倍,具有较低到中等的选择性,因此引起的胃肠疾病发生率更低。
体内研究 在动物模型中,使用Diclofenac (3 mg/kg, b.i.d., 5天) 显著增加了大鼠粪便中的放射性铬-51排泄。同时,在恒河猴中,每天两次给药1 mg/kg共4天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效果。 此外,在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150±200 g)中使用Diclofenac (3 mg/kg) 每日两次口服连续五天后,粪便中的放射性铬-51排泄量显著增加。 在Wistar大鼠模型中,通过口服给药10 mg/kg(于炎症诱导前给予),其显示了体内抗炎活性(最大肿胀抑制率为29.2%,1小时;22.2%,3小时;20%,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