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氯乙酸钠 | 3926-62-3

中文名称
氯乙酸钠
中文别名
一氯醋酸钠;一氯乙酸钠;氯醋酸钠;氯乙酸钠盐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氯乙酸钠化学式
CAS
3926-62-3
化学式
C2H3ClNaO2
mdl
——
分子量
117.49
InChiKey
ATACSYDDCNWCL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99 °C (dec.)(lit.)
  • 密度:
    1.87[at 20℃]
  • 闪点:
    270°C
  • 溶解度:
    水中的溶解度为820克/升
  • LogP:
    -3.8 at 20℃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07
  • 重原子数:
    6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37.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6.1
  • 危险品标志:
    T
  • 安全说明:
    S22,S37,S45,S61
  • 危险类别码:
    R50,R25,R38
  • WGK Germany:
    2
  • 海关编码:
    29154000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659 6.1/PG 3
  • 危险类别:
    6.1
  • RTECS号:
    AG1400000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标志:
    GHS06,GHS09
  • 危险性描述:
    H301,H315,H319,H400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73,P301 + P310,P305 + P351 + P338

SDS

SDS:c4f044cdcf7f88459c5452e6f96f4ec5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化学性质
白色粉末,在20℃中溶解度为85g/100ml。微溶于甲醇,不溶于醚、苯、丙酮四氯化碳。其毒性较大鼠口服LD50值为75毫克/千克。氯乙酸钠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合成染料、农药除草剂等。

用途
氯乙酸钠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合成制药、农药和染料制造以及属加工等行业中。

生产方法
氯乙酸钠氯乙酸氢氧化钠(或碳酸)反应制得。具体步骤为:将氯乙酸溶解于无乙醇中,冷却至20℃以下后,缓缓加入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待反应完成后,冷却析出结晶,过滤并用乙醇洗涤,通过减压蒸馏干燥以获得成品。通常在有机合成过程中仅需使用其溶液。在这种情况下,氯乙酸碳酸于70℃下反应,使pH值保持在6.8-7之间,即可得到所需的氯乙酸钠溶液。

类别
腐蚀物品

毒性分级
高毒

急性毒性
口服:大鼠LD50为95毫克/公斤;小鼠LD50为165毫克/公斤。

爆炸物危险特性
对皮肤和角膜具有腐蚀性。

可燃性危险特性
可燃,燃烧时会产生有毒的化物和氧化烟雾。

储运特性
应存放在通风、低温干燥的库房中,并与碱类及氧化剂分开存放。灭火剂:可用砂土或雾状进行扑灭。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氯乙酸钠 以56的产率得到N,N-二乙基-2-羟基乙酰胺
    参考文献:
    名称: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MONOMETHYL FUMARATE COMPOUNDS
    [FR]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DE COMPOSÉS FUMARATE DE MONOMÉTHYLE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单甲基富马酸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优选用于治疗和/或预防全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和牛皮癣。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使用特定化合物作为中间体,在制备单甲基富马酸前药的过程中使用。
    公开号:
    WO2017108960A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