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spiro[2.1.2.3]decane-4,8,10-trione | 1042140-82-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spiro[2.1.2.3]decane-4,8,10-trione
英文别名
Dispiro[2.1.25.33]decane-4,8,10-trione;dispiro[2.1.25.33]decane-4,8,10-trione
dispiro[2.1.2.3]decane-4,8,10-trione化学式
CAS
1042140-82-8
化学式
C10H10O3
mdl
——
分子量
178.188
InChiKey
HSNJWPTYMWVRB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23.1±25.0 °C(Predicted)
  • 密度:
    1.37±0.1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
  • 拓扑面积:
    51.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ispiro[2.1.2.3]decane-4,8,10-trione盐酸正丁基锂氧气氯化铵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 为溶剂, -78.0~20.0 ℃ 、500.01 kPa 条件下, 反应 21.17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G因子双环过氧化物环丙基类似物的合成和抗血浆评价
    摘要:
    已经合成了新的包含环丙基部分(G3因子类似物)的双环过氧缩酮,并针对恶性疟原虫进行了评估。他们表现出适度的抗疟疾活动。为了研究它们的作用方式,对Fe(II)诱导的还原进行了管理,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最终产物的结构建立参与的机制。自猝灭和聚合似乎是主要的降解方式。
    DOI:
    10.1016/j.tet.2013.05.099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G因子双环过氧化物环丙基类似物的合成和抗血浆评价
    摘要:
    已经合成了新的包含环丙基部分(G3因子类似物)的双环过氧缩酮,并针对恶性疟原虫进行了评估。他们表现出适度的抗疟疾活动。为了研究它们的作用方式,对Fe(II)诱导的还原进行了管理,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最终产物的结构建立参与的机制。自猝灭和聚合似乎是主要的降解方式。
    DOI:
    10.1016/j.tet.2013.05.09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spirocyclopropyl cyclohexane-1,3-diones and -1,3,5-triones for their incorporation into potent HPPD inhibitors
    作者:Renaud Beaudegnies、Alain De Mesmaeker、Aurélie Mallinger、Myriam Baalouch、André Goetz
    DOI:10.1016/j.tetlet.2010.03.047
    日期:2010.5
    We report the design and the efficient synthesis of novel spirocyclopropyl cyclohexane-1,3-dione and -1,3,5-trione units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potent HPPD inhibitors. New routes involving original combinations of synthetic equivalents of alpha-cyclopropyl ketone-alpha-anion and alpha-cyclopropyl ester-beta-cation are described. (C) 201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