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康唑是一种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能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生物合成,并抑制核糖核酸的合成。它与酮康唑的作用机制相似,抗菌谱与咪康唑相近,对念珠菌属、着色真菌属、球孢子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和孢子丝菌属等有抗菌作用,对毛发癣菌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对曲霉、申克氏孢子丝菌以及某些暗红色孢子科和毛霉属的抗菌活性较差。
临床上益康唑常用于治疗皮肤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也可用于体癣、股癣、足癣及花斑癣等真菌感染。
咪唑类抗真菌药克霉唑(Clotrimazole):广谱抗真菌药,对阴道滴虫和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机制可能是与敏感真菌细胞膜磷脂相互作用,改变其通透性。
咪康唑(Miconazole):可静脉给药治疗脑膜炎,外用疗效显著,适用于足癣和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酮康唑(Ketoconazole):需与胃酸同服以提高吸收率,并避免与其他影响胃酸分泌的药物联用。该药物大部分经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代谢物,在使用前及两周内应检查肝功能,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近年来有报道指出,咪唑类抗真菌药与某些抗过敏药物合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毒性。
联苯苄唑(Bifonazole):体外实验显示其主要作用为杀菌皮肤真菌,并对酵母菌具有抑菌效果,每日一次真皮内活性持续近48小时。对比注射组胺引起的皮肤反应,表明其抗炎止痒效果与氢化可的松相似。
此类别还包括其他药物如异康唑、噻康唑、硫康唑、奥昔康唑及氯康唑等。
药理作用益康唑作为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既能干扰真菌细胞膜生物合成,又能抑制核糖核酸的合成。它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和双相型真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并且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破伤风杆菌等细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效果。
适应症益康唑适用于治疗外阴道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真菌感染、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等多种疾病。
制剂与规格益康唑的熔点为86.8℃,其硝酸盐([24169-02-6])的熔点为162℃,微溶于水。
用途益康唑是第一代咪唑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及阴道念珠菌感染、皮肤癣菌病和毛发癣等疾病。
生产方法将α-(2,4-二氯苯基)-咪唑-1-乙醇与氢化钠的无水四氢呋喃悬浮液搅拌回流2小时,再逐步加入二甲基甲酰胺及对氯苄基氯继续回流2小时。蒸除四氢呋喃后将剩余物倾入水中,用苯提取,减压脱苯得益康唑游离碱,再经浓硝酸处理生成硝酸益康唑。
注意事项整理信息由Chemicalbook的东方编辑提供(2015年11月23日)。
药物相互作用益康唑与多非利特合用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 3A4介导的多非利特代谢,增高其血药浓度。此外,它与两性霉素B在药效上存在拮抗作用。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alpha-(2,4-二氯苯基)-1H-咪唑-1-乙醇 | 1-(2,4-dichlorophenyl)-2-(1H-imidazol-1-yl)ethan-1-ol | 24155-42-8 | C11H10Cl2N2O | 257.119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1,2-二氢哒嗪-3,6-二酮,钠盐 | (S)-1-(2-((4-chlorobenzyl)oxy)-2-(2,4-dichlorophenyl)ethyl)-1H-imidazole | 73094-37-8 | C18H15Cl3N2O | 381.689 |
—— | (R)-1-[2-(4-chlorobenzyloxy)-2-(2,4-dichlorophenyl)ethyl]-1H-imidazole | 73094-39-0 | C18H15Cl3N2O | 381.689 |
咪康唑 | miconazole | 22916-47-8 | C18H14Cl4N2O | 416.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