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从而阻碍细菌DNA复制。此外,它具有广谱且强效的抗菌特性。
盐酸左氧氟沙星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氏菌属、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菌等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此外,它还对部分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性状盐酸左氧氟沙星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且味苦。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醚中不溶;而在冰醋酸中易溶,并在0.1mol/L盐酸溶液中略溶。
作用机制盐酸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Hydrochloride)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从而阻碍细菌DNA复制来实现其作用。
合成工艺现有技术中的盐酸左氧氟沙星合成工艺包括:首先使左氧氟羧酸与N-甲基哌嗪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缩合反应生成左氧氟沙星,然后蒸去溶剂,并在结晶溶剂中结晶并干燥以制得左氧氟沙星干品。最后将左氧氟沙星与盐酸成盐,并利用乙醇多次结晶制得盐酸左氧氟沙星。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合成工艺存在以下问题:1)需要先制得左氧氟沙星晶体,再与盐酸成盐,流程较长且复杂,操作不易;2)在制取左氧氟沙星时使用催化剂会引入杂质,导致最终产品的纯度较低,还需再次精制。
药代动力学口服给药50、100和200mg后,血清浓度分别在0.9~2.4小时内达到峰值(分别为0.6、1.2和2.0μg/ml),半衰期则为4.3、4.0和6.0小时。盐酸左氧氟沙星可进入皮肤、唾液、痰、前列腺、胆囊、房水及女性生殖器中,尿中的浓度随剂量增加而上升。大部分药物在体内被代谢,并约85%以原形自尿中排出。
不良反应偶见休克、过敏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症、皮肤粘膜眼综合症、痉挛、精神错乱、抑郁、急性肾功能不全、黄疸,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振、腹痛、腹部胀满感以及伪膜性肠炎伴有血便;还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肌肉疼痛、关节痛等。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肌腱炎和肌腱断裂。
用法用量本品适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轻度至中度感染,重症患者若疗效不佳可加倍给药。
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