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子又名苦豆草、苦豆根、苦甘草、西豆根、殴苦参、布亚(维语发音)等,是一种生存适应性强的沙生荒漠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地的北方荒漠及半荒漠地区,多以优势集中连片生长,资源丰富。其药用部位包括根、茎、种子及全草,全株性寒、味极苦并含有一定毒性。中医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痛等功效。研究发现,苦豆子含有多达20余种生物碱,其中主要提取物之一为苦豆碱(Aloperine, ALO)。近年来研究表明,苦豆碱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氧化、抗变态反应、抗病毒、抗结直肠癌、抗心律失常及保护心肌缺血等多种作用。苦豆碱是从苦豆子中提取分离的一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为无色棱柱状结晶,分子式C15H24N2,分子量232.36,熔点在69~73℃之间。研究表明苦豆碱主要存在于叶子中,茎部次之,在花、种子及豆荚中则提取不到。
生物活性Aloperine是源自苦参植物(如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的特性。
体外研究与其他生物碱相比,包括槐定碱、槐果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金雀花碱,Aloperine对不同组织来源的人类癌细胞系(如白血病细胞HL-60, U937和K562、食管癌EC109细胞、肺癌A549细胞及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最强。IC50值分别为0.04 mM、0.27 mM、0.36 mM、1.11 mM、1.18 mM和1.36 mM,且在HL-60细胞中作用最显著,在72小时时观察到94.1%的抑制率。与白血病细胞不同的是,1 mM Aloperine对正常PBMNCs无明显毒性。20 μM Aloperine处理HL-60细胞48小时后,诱导明显的凋亡和自噬作用,这种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体内研究局部应用1% Aloperine至BALB/c小鼠可抑制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耳厚度和耳红斑增加,并显著降低耳活检组织匀浆中由DNFB引起的肿瘤坏死因子-alpha (TNF-α)、IL-1beta(IL-1β)和IL-6 (IL-6) mRNA和蛋白水平。局部应用Aloperine至NC/Nga小鼠在第13天和第14天降低皮炎(皮炎指数和耳厚度),这种效果呈剂量依赖性。Aloperine处理能降低DNFB诱导的淋巴细胞侵润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降低肥大细胞浸润,并显著减少血浆中IgE水平,且其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此外,Aloperine处理还能够显著降低由DNFB诱发的IL-4、IL-13和IFN-γ的产量,提高IL-10水平,这些效果同样具有剂量依赖性。
化学性质苦豆碱为无色棱柱状结晶,可溶于甲醇、乙醇及DMSO等有机溶剂,源于苦豆子(豆科植物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种子和地上部分。
用途Aloperine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心律失常以及促进前列腺素环加氧酶活力和心肌保护等多种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菌痢,并有望应用于关节炎、肾炎及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N-benzyl-aloperine | —— | C22H30N2 | 322.494 |
—— | 1-benzyl-8-hydroxymethyl-6-piperidin-2-yl-1,2,3,4,6,7,8,8a-octahydro-1H-quinoline | 792937-19-0 | C22H32N2O | 340.509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N-methylaloperine | 63128-33-6 | C16H26N2 | 246.396 |
—— | N-benzyl-aloperine | —— | C22H30N2 | 322.494 |
—— | 12N-p-chlorobenzoyl aloperine | —— | C22H27ClN2O | 37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