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2-(1-(tert-butoxycarbonylamino)-2-methylpropyl)-1,5-dimethyl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 610320-42-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2-(1-(tert-butoxycarbonylamino)-2-methylpropyl)-1,5-dimethyl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英文别名
1,5-dimethyl-2-[(1R)-2-methyl-1-[(2-methylpropan-2-yl)oxycarbonylamino]propyl]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R)-2-(1-(tert-butoxycarbonylamino)-2-methylpropyl)-1,5-dimethyl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化学式
CAS
610320-42-8
化学式
C15H25N3O4
mdl
——
分子量
311.381
InChiKey
NGNNEMOXMAPJRY-SNVBAGLB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7
  • 拓扑面积:
    93.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Patellamide衍生物的合成和Cu II配位化学:从天然噻唑/恶唑啉到人工咪唑杂环的变化的后果
    摘要:
    据报道,环状伪八肽H 4 pat 1是天然存在的环状肽的二甲基咪唑类似物(patellamide A-F,ascidiacyclamide),其合成和Cu II配位化学反应。恶唑啉和噻唑杂环被二甲基咪唑取代导致固态大环的结构略有不同。用高分辨率电喷雾质谱,分光光度滴定和EPR光谱监测的H 4 pat 1的Cu II配位化学揭示了单核和双核Cu II配合物的存在。二甲基咪唑类似物在铜中显示出高协同性II的配位,即双核复合物的优选形成。H 4 pat 1的双核未桥接Cu II配合物具有不同寻常的EPR特征,让人联想到pa酰胺D:由于两个Cu II离子的“魔角”取向,Cu II中心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用于建模Cu II配合物的结构,光谱研究的结构分配得到了无金属大环和双核Cu II配合物的优化和X射线结构的支持。 H 4拍1。二甲基咪唑环的刚性对无金属配体和Cu
    DOI:
    10.1021/ic2004694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Patellamide衍生物的合成和Cu II配位化学:从天然噻唑/恶唑啉到人工咪唑杂环的变化的后果
    摘要:
    据报道,环状伪八肽H 4 pat 1是天然存在的环状肽的二甲基咪唑类似物(patellamide A-F,ascidiacyclamide),其合成和Cu II配位化学反应。恶唑啉和噻唑杂环被二甲基咪唑取代导致固态大环的结构略有不同。用高分辨率电喷雾质谱,分光光度滴定和EPR光谱监测的H 4 pat 1的Cu II配位化学揭示了单核和双核Cu II配合物的存在。二甲基咪唑类似物在铜中显示出高协同性II的配位,即双核复合物的优选形成。H 4 pat 1的双核未桥接Cu II配合物具有不同寻常的EPR特征,让人联想到pa酰胺D:由于两个Cu II离子的“魔角”取向,Cu II中心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用于建模Cu II配合物的结构,光谱研究的结构分配得到了无金属大环和双核Cu II配合物的优化和X射线结构的支持。 H 4拍1。二甲基咪唑环的刚性对无金属配体和Cu
    DOI:
    10.1021/ic200469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es and Structures of Imidazole Analogues of Lissoclinum Cyclopeptides
    作者:Gebhard Haberhauer、Frank Rominger
    DOI:10.1002/ejoc.200300207
    日期:2003.8
    The syntheses of the cyclic peptides 3−7, which contain imidazole units in their backbones and resemble naturally occurring marine cyclopeptides such as westiellamide and ascidiacyclamide, are described.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trimer 3 reveal a molecular triangle conformation with all lone pairs of the imidazole nitrogen atoms and the hydrogen atoms of the secondary amides directed to the
    描述了环肽 3-7 的合成,其主链中含有咪唑单元,类似于天然存在的海洋环肽,如韦斯特酰胺和 ascidiacyclamide。对三聚体 3 的结构研究揭示了分子三角形构象,所有孤对咪唑氮原子和仲酰胺的氢原子都指向大环的中心。四聚体 4 和 6 的结构显示出扭曲的分子方形构象,杂环 (4) 和 αCH 基团 (6) 分别位于矩形的角上。(©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69451 Weinheim, Germany, 200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