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硝唑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它常与其他抗需氧菌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各种厌氧菌引起的败血症、呼吸道感染、腹腔盆腔感染、不洁流产、蜂窝织炎等。
甲硝唑是第一代硝基咪唑类抗菌药,替硝唑是第二代,奥硝唑为第三代。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原虫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氮链发生断裂发挥杀灭作用;药物进入易感微生物细胞后,在无氧或少氧环境下和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下,其硝基被电子传递蛋白还原成具有细胞毒性的氨基,从而抑制DNA合成,并破坏双螺旋结构或阻断其转录复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性状替硝唑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该品在丙酮或氯仿中易溶,在水或乙醇中微溶。熔点约为125~129℃。
用途替硝唑对各种常见的致病厌氧菌和滴虫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其活性比甲硝唑强2~4倍。它对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疗效与甲硝唑相当,但毒副作用明显较低。替硝唑药效持续时间更长,一般1~2次给药即可。相比甲硝唑,替硝唑的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偶有轻微消化道反应、头痛、眩晕、皮肤瘙痒、皮疹、便秘及全身不适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停药后很快消失。
生物活性替硝唑(CP12574)是一种抗寄生虫药物。体外研究表明,在低MLC时,替硝唑能杀死甲硝唑敏感株,但只能有效对抗12株甲硝唑耐药株中的4株。它表现出对致病性原生动物(例如,Trichomonas vaginalis, Entamoeba bistolytica, Giardia duodenalis)和广泛的临床显著厌氧细菌(如Bacteroides fragilis, Clostridium difficile)以及微需氧的幽门螺杆菌的活性。在敏感原生动物和细菌细胞中,替硝唑降低到细胞毒性中间体,共价结合于DNA,导致细胞不可逆损伤。替硝唑对40种Clostridium difficile、10种Prevotella bivia 和 11种Bacteroides fragilis临床分离株有效,其平均MIC值分别为C. difficile 0.31 μg/mL和0.28 μg/mL; P. bivia 2.33 μg/mL与1.52 μg/mL; B. fragilis 0.5 μg/mL 和0.71 μg/mL。
用途替硝唑用作抗滴虫药。它是继甲硝唑后的一种疗效更高、疗程更短、耐受性好且不良反应较低的抗厌氧菌及抗滴虫药物,国际上广泛用于厌氧菌感染和原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1-[2-(乙硫基)乙基]-2-甲基-5-硝基-1H-咪唑 | 1-(2-(ethylthio)ethyl)-2-methyl-5-nitro-1H-imidazole | 28795-33-7 | C8H13N3O2S | 215.276 |
1-(2-溴乙基)-2-甲基-5-硝基-1H-咪唑 | 1-(2-bromoethyl)-2-methyl-5-nitroimidazole | 6058-57-7 | C6H8BrN3O2 | 234.052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1-(2-乙基磺酰乙基)-2-甲基-4-硝基咪唑 | 1-<2-(ethylsulphonyl)ethyl>-2-methyl-4-nitro-1H-imidazole | 25459-12-5 | C8H13N3O4S | 247.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