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那米韦是由澳大利亚Biota公司研发的一种抗流感病毒药,于1999年在英国上市销售,商品名Relenza。它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来阻止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聚集和释放。神经氨酸酶是呼吸道病毒复制的关键酶之一,能够使唾液酸与细胞表面蛋白之间的化学键断裂,从而使新生成的病毒粒子脱离已感染细胞以感染附近正常细胞。因此,抑制神经氨酸酶可以防止病毒向呼吸道其他细胞扩散。
本品可用于治疗和预防流感病毒在呼吸道内的扩散,尤其适用于症状开始后的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该药物为干粉吸入剂,在吸入后能有效分布于鼻咽等部位,并能显著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值得注意的是,扎那米韦口服无效。
化学性质 性状扎那米韦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高于240℃(分解)。其旋光度在水溶液中为+41.0°(c=0.9)。
抑制浓度研究体外研究发现,扎那米韦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受定量方法和个体病毒的影响较大。其IC50值范围为0.005至16.0μmol/L,而IC90值则在0.005至32.0μmol/L之间。
药动学研究 体内药动学扎那米韦可通过经口、鼻内或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除了口服给药外,其他途径给药均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静注后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0分钟。不同给药方式的尿液排泄率分别为:经口3%,皮内68%和鼻内43%。
人体药动学扎那米韦在人体内的主要分布限于细胞外液,其表观分布容积(Vdss)约为16L。静脉给药后体内消除迅速,消除半衰期为1.6小时,大部分药物以原形通过尿液排出,尿中原药量占给药剂量的87%。鼻内和吸入给药后的血浆半衰期分别约为3.4小时和2.9小时,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至25%和约4%至17%,血清半衰期为2.5至5小时,药物在人体内不发生代谢,以原形通过肾排出。
临床应用扎那米韦适用于治疗由A型和B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成人患者及12岁以上青少年患者的流感。用法用量:每日两次,间隔约12小时,每次吸入10mg(分5mg/次),连续5天。之后数日的服药时间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鼻腔症状、头痛、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和呕吐)、支气管炎、咳嗽、窦炎、耳鼻喉感染以及眩晕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不适、虚弱、发烧、腹痛、肌痛及关节痛或荨麻疹。
注意事项WO9116320;US 5360817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5-acetamido-4-(3-octanoylguanidino)-6-(1,2,3-trihydroxypropyl)-4,5-dihydro-6H-pyran-2-carboxylic acid | —— | C20H34N4O8 | 458.512 |
扎那米韦中间体2 | 5-acetamido-4-amino-2,6-anhydro-3,4,5-tr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2-enonic acid | 130525-62-1 | C11H18N2O7 | 290.273 |
—— | 5-acetamido-4-(3-(2-(6-methoxynaphthalen-2-yl)propanoyl))guanidino-6-(1,2,3-trihydroxypropyl)-4,5-dihydro-6H-pyran-2-carboxylic acid | —— | C26H32N4O9 | 544.561 |
甲基(3aR,4R,7aR)-2-甲基-4-[(1S,2R)-1,2,3-三乙酰氧基丙基]-3a,7a-二氢-4H-吡喃并[3,4-d][1,3]恶唑-6-羧酸酯 | methyl (3aS,4R,7aR)-4-[(1S,2R)-1,2,3-triacetoxy-propyl]-2-methyl-3a,7a-dihydro-4H-pyrano[3,4-d][1,3]oxazole-6-carboxylate | 78850-37-0 | C18H23NO10 | 413.381 |
—— | N-acetyl neuraminic acid | 19342-33-7 | C11H19NO9 | 309.273 |
—— | N-acetylneuraminic acid methyl ester | —— | C12H21NO9 | 323.3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5-acetamido-2,6-anhydro-3,4,5-trideoxy-4-guanidino-L-arabino-hept-2-enonic acid | —— | C10H16N4O5 | 272.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