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罗培南钠是国内首个上市的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在青霉烯母核的2-位上接有一个4氢呋喃基团,化学结构较为稳定。其基本结构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似,属于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β-内酰胺酶稳定性。法罗培南钠是中国研制的国家四类新药,抗菌谱广泛,对需氧性革兰氏阳性菌、需氧性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均有强效杀菌作用。
药理毒理 开发与上市法罗培南钠由日本Suntory公司开发,于1986年获得专利。1990年和1992年,日本山之内制药公司和美国Wyeth-Ayerst公司分别获得了该品的临床许可证,并共同完成了其临床研究。最终在1997年首获批准在日本上市,商品名为Farom。
作用机制法罗培南钠是一种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属于青霉烯类衍生物,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合成,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紧密结合,发挥杀菌作用。它对肾肽酶(DHP-I)稳定,并且除不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外,特别有效于厌氧菌。
药代动力学 吸收与排泄法罗培南钠口服吸收效果好,不受食物影响,在体内通过小肠的载体介导系统吸收。单次口服300mg后,峰浓度(Cmax)可达6.24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1.72μg·h/ml,半衰期(t1/2)约为1小时,在体内大部分在消化道中分解,12小时内尿液中排泄率为90%。
适应症法罗培南钠主要用于治疗由多种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法罗培南的合成路线如下: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烯丙基法罗培南 | (5R,6S)-6-((R)-1-hydroxyethyl)-2-((R)-tetrahydro-2-furyl)penem-3-carboxylic acid allyl ester | 106559-80-2 | C15H19NO5S | 325.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