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在人体内,尼古丁会代谢成可替宁、羟基可替宁、去甲基可替宁以及其他未识别的化合物... 在其他使用放射性碳(14)标记的尼古丁的研究中,静脉注射后从尿液中分离出了尼古丁异甲基铵离子。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该物质可以通过吸入其气溶胶、通过皮肤接触以及摄入进入人体。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恶心。呕吐。腹痛。头痛。抽搐。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可能会被吸收!红色。疼痛。见吸入。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疼痛。红肿。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见吸入。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吸收、分配和排泄
对尼古丁酒石酸盐的抗痛作用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定位。在向颈总动脉、脊椎动脉和蛛网膜下腔注射(3)H-尼古丁后,进行了抗痛作用和生物分布研究。当(3)H-尼古丁注射到蛛网膜下腔时,其效果比通过任何其他给药途径更为显著。此外,分布研究显示(3)H-尼古丁几乎完全包含在胸椎和腰椎区域。显然,脊髓是尼古丁引起抗痛作用的重要部位。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当前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尼古丁通过亲水性液体灌肠(酸性和碱性)、疏水性液体灌肠(酸性和碱性)以及口服和静脉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三十名健康志愿者接受了一种五种配方中的一种(每种 n = 6):亲水性酸性液体灌肠、亲水性碱性液体灌肠、疏水性酸性液体灌肠、疏水性碱性液体灌肠和口服溶液,剂量为45微克尼古丁碱/千克(作为尼古丁酒石酸盐)。在另一独立的研究期间,所有参与者还接受了15微克尼古丁碱/千克(作为尼古丁酒石酸盐)的静脉注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清中尼古丁的浓度。液体灌肠配方给药后尼古丁的平均(+/-SD)生物利用度(亲水性酸性17 +/- 18%,亲水性碱性16 +/- 16%,疏水性酸性25 +/- 17%,疏水性碱性15 +/- 12%)与口服溶液给药后尼古丁的生物利用度相似(20 +/- 25%)。所有五种非静脉给药途径的尼古丁生物利用度显著低于静脉给药的尼古丁(100%)。血清中尼古丁的浓度并不能预测不良反应。无论是作为液体灌肠还是口服溶液给药,尼古丁酒石酸盐的生物利用度都较低,并且耐受性良好。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实验比较了小剂量和大剂量放射性尼古丁酒石酸盐给药后,幼年和成年小鼠血液、心脏和大脑中尼古丁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在一些实验中,使用美卡拉明或六甲铵阻断尼古丁受体,并测量它们对尼古丁水平的影响。尼古丁引起的震颤通过视觉观察,并通过心电图测量其对心率的影响。在成年小鼠中,大脑尼古丁的峰值出现在10分钟,而在幼年小鼠中,大脑尼古丁水平在20分钟时仍在上升。在后一种情况下,血液和心脏的尼古丁水平高于相应的大脑水平,脑干中的尼古丁水平超过了大脑半球的水平。成年小鼠的结果则相反。在幼年小鼠心脏中测量到了显著的尼古丁积累。美卡拉明预处理降低了成年小鼠大脑中的尼古丁水平,而在幼年小鼠中,血液和心脏中的尼古丁水平也有所降低。这种预处理同样在两个年龄组中消除了尼古丁震颤及其对心率的影响。这表明,美卡拉明处理后幼年和成年小鼠尼古丁水平的差异可能不仅取决于可能的循环变化差异,还可能代表“受体群体”的差异。六甲铵没有消除尼古丁对心率的中枢抑制效应,也没有降低大脑中的尼古丁水平。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