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卢利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NM394的前体药物。它由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和明治制果株式会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共同研制开发,并于2002年12月在日本首次获准上市,剂型为100mg片剂。
普卢利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拓扑异构酶Ⅱ和Ⅳ的活性来抑制细菌DNA合成,从而完成杀菌作用。与传统的杀菌模式不同,它不产生其他类抗生素的耐药现象。
临床应用
普卢利沙星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耳鼻科感染、胆道感染、肠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外科感染等。其显著特点如下:
-
抗菌力:对抗革兰氏阳性菌与环丙沙星相近,而对以绿脓杆菌为首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超过同类产品,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普卢利沙星尤其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引起的全身感染方面表现出色。
-
有效性:对于链球菌(streptococci)感染,普卢利沙星的效果是氧氟沙星的两到三倍,比环丙沙星更有效。
-
药物代谢:在狗体内口服给药20mg/kg后,普卢利沙星前体NM441的最大血浆浓度为2.39微克/毫升,而单独使用NM394的浓度仅为0.63微克/毫升。与环丙沙星相比,NM441对抗S.aureus感染的效果更佳。
中间体
普卢利沙星具有多个关键中间体,包括PL-7、PL-9、PL-10和PL-11,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如下:
-
普卢利沙星中间体PL-7
- 外观:类白色至微黄色粉末
- 化学名:6,7-二氟-2-乙基巯基-4-羟基喹啉-3-羧酸乙酯
- CAS号:154330-68-4
- 分子式:C14H13F2NO3S
-
普卢利沙星中间体PL-9
- 外观:类白色至微黄色粉末
- 化学名:6,7-二氟-1-甲基-4-氧代-4H-(1,3)噻嗪(3,2a)并喹啉-3-羧酸乙酯
- CAS号:113046-72-3
- 分子式:C14H11F2NO3S
-
普卢利沙星中间体PL-10
- 外观:类白色至微黄色粉末
- 化学名:6-氟-1-甲基-4-氧代-7-(1-哌嗪基)4H-(1,3)噻嗪(3,2a)并喹啉-3-羧酸乙酯
- CAS号:113028-17-4
- 分子式:C18H20FN3O3S
-
普卢利沙星中间体PL-11
- 外观:类白色至微黄色粉末
- 化学名:6-氟-1-甲基-4-氧代-7-(1-哌嗪基)-4H-(1,3)噻嗪(3,2a)并喹啉-3-羧酸
- CAS号:112984-60-8
- 分子式:C16H16FN3O3S
生物活性
普卢利沙星(NM441,AF 3013)是ulifloxacin的前体药物,是一种广谱喹诺酮类抗菌药。
用途
普卢利沙星为全合成的沙星类抗菌药。2009年,李氏大药厂与日本新药订立协议,在中国销售含有普卢利沙星的药品。2017年,普卢利沙星获得在中国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无并发症下泌尿道感染(单纯性膀胱炎)、并发症下的泌尿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或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等疾病。